N海都记者 陈盛钟 文/图
海都讯 今年以来,市场利率不断走低,此前风靡一时的互联网理财“宝宝”类产品遭遇收益率不断下滑的窘境。目前,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已跌破3%,其他同类产品情况也类似。连日来,海都记者走访发现,在互联网理财产品风光不再的同时,银行系“宝宝”已实现集体逆袭,其收益大多要比互联网“宝宝”高,加上银行系“宝宝”的流动性更强,其也受到了更多客户的青睐。
银行系“宝宝”已超15款
2013年6月,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短短时间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宝”们,搅动了整个金融行业。从2014年开始,多家银行出手反击,陆续推出类似余额宝的银行“宝”类产品:工行“薪金宝”、中行“活期宝”、建行“速盈”、交行“现金宝”、招行“朝朝盈”、兴业银行“兴业宝”、民生银行“如意宝”、中信银行“薪金煲”……据统计,银行系“宝宝”产品总量目前已超过15款,对互联网“宝宝”形成了围剿之势。
从产品功能上看,银行系“宝宝”也是货币基金产品,具有投资门槛低、日日复利、交易零手续费等特点。同时,目前,大多银行系“宝宝”可即时存取,部分还可直接刷卡消费或取现。比如,招行手机客户端推出的“朝朝盈”产品,可实现秒速到账,产品认购门槛最低可至1分钱,当天买当天能赎回,且节假日不休。民生银行的“如意宝”也是1分钱起投,支持自动申购及7×24小时实时取现,跨行转入转出免费。在购买渠道方面,银行系“宝宝”可通过直销银行的网站或手机银行客户端购买,有的支持多家银行卡购买,但有的仅支持自家银行卡。
收益全面优于互联网“宝宝”
在余额宝刚上线时,其7日年化收益率高达6.343%,其后收益甚至一度走高至7%以上。但去年以来,互联网“宝宝”类产品的收益不断下滑,目前大多已跌破3%。比如,12月7日,余额宝、国泰超级钱包7日年化收益率分别是2.7790%、2.818%,两年多里收益下跌超过了一大半。在互联网“宝宝”收益率走低的同时,银行系“宝宝”产品却维持着相对较高的收益率。12月7日的7日年化收益率显示,大多数银行系“宝宝”收益率仍在3.1%以上,如中行活期宝、交行现金宝、招行朝朝盈、民生银行如意宝的7日年化收益分别是3.112%、3.348%、3.25%、3.45%。
“与互联网宝宝们疲态渐露相比,作为后来者的银行系宝宝产品已经展现后发制人之势。”莆田工行国际理财师方健榕表示,之前“宝宝”类收益偏高时,银行系“宝宝”收益方面并不占优势,但现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宝宝”收益率一路下滑,大部分银行系“宝宝”的收益反而更显诱人。同时,银行系“宝宝”背靠银行系统,账户体系相对封闭,又有银行全程监控,相对而言,能更好地保障用户资金安全。而相对于互联网“宝宝”受限于银行卡资金流通限制,银行系“宝宝”转入几乎不设上限,赎回大多为实时到账。
市民选择时可“货比三家”
今年以来,央行接连降息、降准,市场资金面逐渐宽松,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货币基金收益率与资金面紧密相关,因而对接货币基金的各种宝类产品收益率下滑也是十分正常的。但银行系“宝宝”的收益会更好,而且,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这一情况还将持续。“货币基金大部分投向银行同业存款,因为今年货币流动性比较宽松,银行业内更倾向于先吸取银行系宝宝资金,这也推高了其收益率。”投资顾问林凡介绍,目前,“宝宝”类产品几乎已成了银行的标配。而银行之所以推广这类产品,就是为了对抗互联网金融,与它们争夺客户的小额存款。
记者了解到,虽然目前收益率普遍下滑,但市场人士还是很看好“宝宝”类产品的发展前景。莆田金融学会相关人士表示,老百姓更看重资金的流动性,很多人其实是将“宝宝”类产品当成“零钱包”,希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获得比存款更高的回报。目前,银行的“宝宝”类产品优势较为明显,收益要高于存款,灵动性也很强,能即时存取,而手机银行应用越来越普遍,用户购买银行系“宝宝”非常便捷。第三方支付系“宝宝”在流动性方面要稍弱一点,比如投资限额、资金赎回限额、提现到账时间等方面大多不如银行系“宝宝”。市民在选择时可“货比三家”,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配置,让资金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