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搓敉时齐搓搓 年年节节高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5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搓敉时齐搓搓 年年节节高
与“北吃饺子,南煮汤圆”都不同,福州的冬至,豆粉、芝麻粉满街飘香,家家户户都吃一碗似汤圆又非汤圆的敉时,寓意子女孝顺、家庭圆满等各种美好
福州城门镇濂江村,小朋友们和村里的长辈一起搓敉时(受访者供图)
敉时“擦”(挤干水分的米浆)
搓敉时
“拨隆”敉时(蘸豆粉)
搓敉时前分成小米浆团子
上世纪初,福州姑娘出嫁后送敉时回娘家(资料图)

N海都记者 苏燕梅 林新榕 陈蓉/文 毛朝青/图

关注理由

今天就是冬至,在福州一直有“冬至大如年”一说。都说冬至“北吃饺子,南煮汤圆”,但福州却偏偏不从众,非弄了道似汤圆又非汤圆的独特美食——敉时(音cí,福州话发音“细”)。搓敉时也成了这个传统节日的头等大事,而敉时怎么搓,谁来搓,如何摆,都很有讲究。

冬至“拨隆”敉时

昨日,福州大街小巷都摆满了一盆盆冬至粉(福州方言叫“冬至擦”),豆粉、花生粉也满街飘香。看到这情景,老福州人心里都明白,冬至到了,晚上该搓敉时了。

在福州西洪路的一家早餐店,大清早就开始卖冬至粉了。不少市民经过,都停下买几斤冬至粉,再买一些豆粉、花生粉、芝麻粉,回家搓敉时。据介绍,冬至粉一般会用糯米、粳米磨成米浆,放在布袋里再用石磨压住以挤干水分,第二天就可以搓敉时了。

在营迹路开了十多年“来一桶元宵店”的老板陈先生,昨日道出了搓敉时诀窍。陈老板先装出一盆冬至粉,放进锅里煮熟。煮熟后,将冬至粉捞出,放进生的冬至粉里一起搅拌,拌好后就可以拿出来搓了。陈老板说,煮熟的冬至粉和生的冬至粉揉在一起,不仅更容易黏在一起,搓揉更容易,搓出敉时来也会更Q些。

陈老板建议,先将敉时搓成一个碗状,再将底部捏起来,这样空心的敉时就容易煮熟了。敉时煮熟后,放进装有豆粉、花生粉的盘子一滚,敉时就做好了,福州方言称作“拨隆细”,形容打滚这个动作。

搓敉时唱童谣

据福州文史专家郑子端介绍,冬至前一晚俗称“冬至暝”,福州家家厅堂上红烛通明,灯光如昼,寓意事业辉煌。大家一起围坐在大簸箕四周搓敉时。有时大人还会将糯米团捏出寿桃、鲤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形状。

孩子们手里忙,嘴里也不闲着,唱起“搓敉时齐搓搓,年年节节高。大人添福寿,伲仔(小孩)身增高”、“红红水涨菊、排排兄弟哥,今年讨依嫂,明年抱细哥”等童谣,一家人祈求家庭和睦,添丁进财。

郑子端还说,如果这家人从去年的冬至日以来新娶进了媳妇,这个揉面团的活儿就由她来做。面团揉好后,要移到祖宗牌位前,全家老小聚在一起搓敉时。

第二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敉时放入开水中煮熟,盛在碗中,供在祖宗牌位和家中神像前。点燃香烛后供一会,敉时就可以拿一些分给一家人吃。

郑子端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把剩下的敉时粘在大门的门柱上离地面六七尺高的地方。除了家里,商店、货栈的门外以及临街的窗户上也要粘,大体是门窗一边一个,这是福州的一个老习俗。

这个看似有些奇怪的习俗,都有很大寓意。敉时搓得圆圆的,与一年将要结束有关。一家人一起搓敉时,强调了家庭圆满的重要性,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兄弟和睦,团团圆圆。

如果这一年女儿出嫁了,女儿应该在这个节日送几碗煮好的敉时回家,以表割不断的孝心。

入祠祭祖忙

以前福州人搓敉时时,桌上摆放的东西也大有讲究。郑子端介绍,桌上要摆一对胖乎乎的泥塑娃娃,称之为“回进宝”,寓意回回进宝;还要在案桌上摆10双红漆筷子(或者是红纸条封腰的筷子);桌上还要放个大箩筐,周围摆上福州本地出产的红橘,箩筐中间摆上菊花等。

冬至还是祭祀的重要日子。昨日,在长乐玉田郑氏宗祠内,近五百位同辈人一起祭祀祖先。

福州乡村一直有“冬至分时入祠堂”的习俗。凡是男性当年四十九岁的,冬至就上寿为五十,入支祠,让晚辈敬重。凡是男性当年五十九岁,冬至便上寿为六十,入宗祠,让各支祠的晚辈一齐敬重。

□冬至习俗与传说

莆田:母子团圆节

莆仙方言有句谚语“冬至夜大过三十夜,冬至早大过初一早”。莆田人把冬至当成一个重要的节日。

民间传说从前山里有一家母子二人,家境艰难。母亲只好让儿子阿仁跟着邻居“过台湾”去谋生。阿仁于冬至那天跪在母亲的膝下说:“再过三年的冬至,我一定回家侍养母亲。”母子相对而哭,这时母亲手里正捧着一小碗人家送的“米祭”,她的热泪落入碗中,滚滚而动,变成一粒粒的“丸仔”。从此,年年每到冬至那天,她总是捧着一小碗“丸仔”倚门盼望儿子归来。

盼了整整三年,阿仁还没回来。母亲心痛之余,就把“丸仔”粘在门上,祈求“门丞户尉”庇佑儿子早日回归。又把“客鸟丸”丢在屋顶,等候喜鹊来争食,闻其声即如“报喜”一样。母亲盼望的是儿子回来的喜讯!

第四个冬至节,母亲仍捧着“丸仔”倚门远望,等到日头快要落山时,阿仁行色匆匆地赶回家门。他看见母亲捧着“丸仔”掩面而泣,母子相见,相抱大哭一场。厝边的人也为他母子团圆而高兴。后来,乡里把冬至节称为“团圆节”。

“丸仔”贴门框、果树

冬至瞑,祭天祭祖冬至节的前一夜,俗称“冬至暝”。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家家户户厅堂上都上红蜡烛,在祖先神位前的晾箔上装红福橘。并插上“三春”(福禄寿纸花)一支,又用红纸封着10双筷子,以及生姜一排,板糖一块,供奉在桌子上。供筷子,表示一家团圆;供生姜,表示家庭火辣兴旺;供板糖,表示生活甜美幸福。

待放了鞭炮后,全家便围聚在大厅中,灯光下搓丸子。第二天早上俗称“冬至早”,当家女人起早给全家人下搓好的汤圆。吃完汤圆,举家上山扫墓(莆田分南北洋,南洋多是清明扫墓,北洋则是冬至扫墓的多)。

在涵江区白沙等山村,民众不仅吃“丸仔”,还有给自家门窗框和果树等处贴上“丸仔”的传统习俗。“冬节”的当天,乡村民众都要起大早,把搓好的“丸仔”倒进大铁锅里和生姜、水一起煮(这样吃法胃温和)。煮熟的“丸仔”上面加点适量白糖(山里人称“甜丸子”),先用来祭祀祖先和灶公灶母后,然后给自家的门窗框、果树、米缸、谷缸等处贴上“丸子”,最后才轮到大人小孩吃既甜又圆的“丸子”,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甜蜜幸福。(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