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盛钟 蔡学伟 文/图
海都讯 12月22日是冬至,一年又走到了岁末。在莆田,向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很多在外的莆田游子会专程赶回家乡,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吃顿团圆饭。同时,很多人也会在冬至时祭拜祖先,祈求平安。12月20日,在冬至来临前夕,海都小记者们来到莆田金豆苗幼儿园,向学校老师请教莆田冬至习俗,并向面点师傅学习制作汤圆和饺子的技巧,感受传统文化习俗。
冬至许多奇异习俗 让小记者大开眼界
莆仙方言有句谚语:“冬至瞑大过三十瞑,冬至早大过初一早”。莆田人把冬至当成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对其重视的程度不逊于春节,而且经过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冬至节令文化。
说到莆田人冬至吃什么,小记者们异口同声说是汤圆。除了被称为“丸子”的汤圆外,莆田还有不少独特的冬至习俗,比如,冬至的前一天晚上俗称“冬至瞑”,当天下午家家户户要先做好祭天祭祖的仪式,俗称“做祭瞑”;冬至当天早上俗称“冬至早”,第一碗汤圆是不能吃的,必须拿去贴门窗,表示全家团圆之意;吃完汤圆,大人孩子都会穿上新衣服上山扫墓。在听完老师的介绍后,小记者们也大开眼界。
小小的一颗汤圆 做起来却不容易
“搓汤圆啦!”一进门,小记者们就看到面点师精心准备的制作汤圆的配料,糯米粉、水和馅料(葡萄干和红枣)以及食用油等。只见面点师在糯米粉中加入少许水,并使劲地搓揉,直到糯米粉变成了面团。之后,她揪了一小团糯米面在手里搓成一个圆球,在圆的中间用大拇指轻轻往下按,慢慢旋转,形成了一个小窝,并把馅料放进去包起来,再沾了油把它揉圆,这样一颗汤圆就做好了。“糯米面团的制作十分关键,要很用力,不能偷工减料,这样汤圆才会润、滑。包馅时也要细心,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汤圆才不会破!”
听着面点师一旁手把手的教导,小记者们这才知道小小的汤圆里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五角星、雪人、方块 创意汤圆很有趣
为了激励海都小记者在体验搓汤圆活动中的积极性,其后,带队老师将小记者们分成了红、绿、黄三个小组。于是,一场做汤圆比赛便开始了。麟峰小学四年级的黄淼淼成了红队的队长。黄淼淼说,自己家里也经常包饺子、做包子,父母每次都会让她一起帮忙,自己“有经验”。只见她双手紧压面团,奋力上下揉搓,还不时往略微发干的面团里掺些温开水,确实很老练。
与熟练的红队队长不同,蓝队的队长黄柏桦是现场个头最大、身材最壮的小记者,他也确实没有辜负带队老师和队员们的期望。在做汤圆过程中,什么重活和累活,黄柏桦总是抢着干,和完了本组做汤圆的面,他甚至还主动请缨,试着帮老师和其他组的面团,要知道这可是最考验力气的一项活啊。
黄柏桦不仅块头大,脑子也很灵活,在他的带动下,他的队员们发挥着各种想象,将原本圆圆的汤圆包出了五角星、雪人、方块等各种造型来。这些颇具创意的汤圆引起了其他小记者的兴趣,大家都纷纷效仿。于是,各色创意汤圆频频在各组出现,引得小伙伴们阵阵开心大笑。
“这次体验活动非常有意义,既让孩子从中了解莆田冬至习俗,锻炼了他的动手能力,也增进了亲子之间的感情,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又有意义的周末。”一名小记者家长看着孩子灿烂的笑容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