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四川阿坝州,为实现演员梦三次参加艺考。他,二十多年里扮演周恩来总理六七十次,独特的表演风格堪称经典,赢得了各个年龄层观众的认可和喜爱。本期《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对话国家一级演员刘劲。
认真演好每个角色 总有适合的等在“拐弯处”
我的父母是上世纪50年代四川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响应党中央支边号召,毕业后去了四川最偏远的阿坝州。我出生在阿坝州州府马尔康市。
父亲这一辈观念还是较陈旧,那时候要说儿子要去当演员,感情上、观念上都接受不了。但他也没有办法,只能说可以去考,但不要影响学习。最终我成为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一名学生。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人生中第一个角色是饰演“参谋甲”,只有一句台词“电报已经收到”。当时,我对自己的形象进行了很多思考。比如,应该戴眼镜,胸前口袋里应该别着钢笔,胳膊应该夹着公文包等等,甚至连台词也设计了很多细节。之后的好多年,我演的都是“参谋甲”之类的角色,但我并没有灰心,一直在寻找适合的角色,也从没有停止过创作人物、塑造人物的思考。起初,我不知道究竟适合演什么样的角色,但我知道,只有好好地演戏,珍惜每一次机会,把每一个角色演好,也许那个角色就在“拐弯处”等着我。
1995年我获得在电影《宋家三姐妹》里饰演张学良的机会,拍摄期间,我偶遇著名化妆造型师王希钟老师,他认为我不仅能演张学良,还能演周恩来总理。过了几个月,我突然接到《遵义会议》剧组的电话,原来是王希钟老师向导演推荐我饰演长征时期的周恩来总理。接到这个演出我很犹豫,之前王铁成老师、黄凯老师等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把总理的形象诠释得很高了,已经让观众刻骨铭心,我再去演,要是演不好怎么办?演砸了怎么办?最后我爱人提醒我:机会也许就这一次,不要放弃,要勇敢地往前走,要相信自己。
现在看来,我在《遵义会议》的表演还是模仿的成分较多,主要是学周总理外形的东西。后来我又接拍了电影《长征》,拍摄时间8个月。在这个阶段,我系统地学习了很多关于周总理的资料,深刻地研究思考了周总理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伟大,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爱戴他,他的魅力到底是什么,作为演员我该怎么样塑造他,慢慢地,我就找到了感觉。
用一生做好一件事 传承周总理精神
电影《长征》播出后,很多当年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找到我,送给我他们写的关于总理的回忆录,带我去中南海西花厅看看总理和邓大姐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希望我能把周总理的形象演绎得更好。这对我塑造周总理的形象很有帮助。
塑造周恩来总理的过程中,我也时刻被他的精神所感染。我参加活动时,经常碰到各个行业的一些老同志,他们都能讲出跟周总理之间的一些故事。罗青长老先生曾跟我讲,周总理和邓大姐住的院子里,种着很多果树,有梨树、桃树、苹果树,每年秋天结果子的时候,总理就把果子全部摘下来过秤,市面上卖多少钱,他就按照那个钱数,把所有的水果买下来,把钱交到中央办公厅,然后把水果分给身边的秘书和同事。别人都说,自己家院子里的东西还要买?总理说,这院子是国家让我住的,里面的树和果子都是国家的财产。总理的这些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只要一谈及周总理,我就觉得很感动、很温暖。
周总理的精神一直是我塑造他的动力。同时,很多观众通过我的表演,把对周总理的情感也移植到我的身上。有一次,我碰见一位老同志,他握着我的手眼眶就红了,他对我说:“刘劲同志你知道吗?主席总理那一代人对我们来讲就是父亲母亲,是亲情。现在看你们拍的片子每次都掉泪,因为就像看到了自己的亲人。你们要好好演啊,希望通过你们的塑造把这份亲情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我觉得这话分量很重,我也一直铭记在心。所以,我有责任挑起传承和弘扬周恩来总理精神的担子。
这二十多年来,我演了六七十次周总理。每个人心中都可以有一棵大树,可以是一个梦想、一个榜样、一个信念,周恩来总理就是我心中的大树,我要用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中国文明网、光明网记者根据访谈整理)
□人物简介
刘劲,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演员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文联志愿者协会理事。曾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飞天奖,“五个一工程”等国家级大奖,荣获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第二批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