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熙慧
南宋时“南海Ⅰ号”在如今的广东台山海域沉没,这艘备受瞩目的沉船,经过多年发掘之后,1月9日公布了阶段考古成果。记者留意到,这其中不乏诸多福建元素,专家甚至推测这艘船可能从福州港装船驶出。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及考古发掘的一线人员,一起来揭秘这艘沉船背后的故事。
沉船货物主要是福建造
“南海Ⅰ号”是一艘满载货物的沉船,而货物中最大宗的便是各类瓷器。本次考古公开发布的消息称,截至今年1月5日,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铅锡器53件、铁器11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以及铜钱约17000枚和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记者联系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刘成基。他介绍了出土瓷器的情况。
他说,沉船内瓷器主要是当时南方著名窑口的产品,大部分源自江西、福建和浙江三省。其中有江西景德镇青白瓷,福建德化窑白瓷、青白瓷,磁灶窑酱釉、绿釉瓷,闽南青釉,以及浙江龙泉系青釉瓷,器型包括壶、瓶、罐、碗、盘、碟、钵、粉盒、炉等。
目前,福建全省外销瓷生产地经过多年发掘研究,可以确定德化窑系在泉州德化县三班、盖德一带生产,磁灶窑在晋江土尾庵、蜘蛛山等地生产,闽清义窑系在福州闽清县、连江县都有多个窑口在生产。而浙江龙泉窑系分布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浦城一带也有交叉,加上江西景德镇瓷器,均在福建以北。
可能从福州港驶出再到泉州等地装货
刘领队说,现在有些人肯定地认为这艘沉船的始发港口是泉州,这是不科学的。“南海Ⅰ号”肯定为外销商船无疑,始发港在福建沿海的城市。
“这艘商船也有可能在福州港装船驶出,再到泉州等地装货,最后行驶出福建。”福建博物院陈明忠研究员说,从南宋时期交通来看,景德镇、龙泉窑的货物,很多都是从福建出海,货物从生产地走水路到福建,在闽北的码头中转,继续依靠水运可直通福州。就德化窑生产的产品,也能通过大樟溪上游,经永泰水运至福州,非常便捷。
刘成基领队说,现在沉船打捞上来并不完整,存有13个水密隔舱,是典型的“福船”。残船最大船宽约9.9米,船长22.15米。
无独有偶,1973年7月在泉州湾后渚港发现一艘宋末沉船,和“南海Ⅰ号”极为相似,现陈列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内。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两艘古船都是宋船,大小相似,都是中型远洋古船,不同的是“南海Ⅰ号”是开往国外,而泉州这艘古船是从国外开回泉州港。
当时参与考古后渚港沉船的黄天柱副研究员说,泉州后渚港的这艘古船,也是一艘首部尖、尾部宽、高尾尖底“福船”类型的海船。
“从船上的货物来看,有沉香、胡椒、椰子、檀香、槟榔、苏木、乳香、玳瑁等舶来品,判断是从东南亚一带南线航行返回泉州的商船。”黄老先生说。两艘宋代沉船中,都发现了水密隔舱,这种造船技艺只有福建仍有保留。
“福船”水密隔舱技术在闽沿用至今
早在宋代,福船便以“海舟以福建为上”而著称于世。福船是我国古代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优秀的木质帆船,是中国尖底海船最优秀的代表。
如今在宁德漳湾造船厂内,仍有不少渔船还在制作中,它们都是“福船”,也就是福建沿海所造木帆船。
造船要先做水密隔舱,记者在现场看到一艘船船舱刚完工,船内有13个隔舱,接下去就要做甲板了。
“普通船有8到13个水密隔舱,每一个都是独立、密封的。”60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细秀介绍,水密隔舱是唐朝时期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它用隔舱板把船舱分为互不相通的舱区。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在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流到其他舱区。从船的整体来看,仍然保持有相当的浮力,不致沉没。
福船不论大小,都是工人们纯手工做出来的。每一个环节都格外细致讲究。
一艘普通的渔船,最少也需要一个月才能好。在造船的重要环节,如起工、安龙骨、安梁、立桅、画眼、钉斗盖、下水等均要举行各种祭祀仪式。
从“南海Ⅰ号”发掘出水的货物来看,货主将13个隔舱全部装满,船的吃水线很深,打算靠这船货物大赚一笔,没想到却留给了数百年后的考古科研。
国外“私人定制”款已经出现
一艘艘载满货物的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世界多个国家的瓷器,很多都是根据客户需求和当地文化、风俗、习惯,在器型、釉色等方面进行了改变,显示出外向型经济的灵活性。
“私人定制”这个词如今很是流行,在“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瓷器中,也有不少定制款。刘成基领队告诉记者,在“南海Ⅰ号”考古发掘中,德化窑出产的折沿花口大盘,口径30多厘米,在国内很少见到,应该是专门为国外烧制的。
瓷器中还有一种特有的执壶,执壶体形硕大,尤其是该执壶的流很短,不似以往出水的有长流的执壶,而且是直接与壶口连接在一起,壶口靠流方面还有半圈的隔挡,以免倒水时水从壶口处溢出,设计十分精巧,令人赞叹不止。
很多专家看到这些国内罕见的器型,都推测是专为国外市场定制的。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告诉记者,当时福建外销瓷对经济影响巨大,就以德化窑生产的瓷器来说,风格深受国外需求影响。产品根据当地文化、风情、习俗来做改变,出现不少国内少见的器型。
陈馆长说,折沿花口大盘是阿拉伯国家风格,军持是用来净手的用具,乳钉纹则是游牧民族的特色。此类定制款的器型,从已发现的沉船中,都能找到影子。
“当时通往欧洲的海上航线并没有开通。”刘成基领队说,这艘沉船在广东台山海域被发现,这里位于东南亚的航线上,从船上的物品来判断,商船很有可能先到东南亚,再中转至西亚。
陈馆长说,南宋在越南、马六甲都有派驻海关(市舶司),福建瓷器等货物,在通商贸易中,大量销往亚洲各国,而且远达非洲埃及古都福斯塔特。瓷器、茶叶、丝绸等货物,经过海上航线到达马六甲或西亚之后,由当地商人再进行贸易。贸易的方式由唐代的官方贸易,逐渐被商帮组织起来的商团所取代。
他说,宋代福建海上交通与对外贸易全面开展,商船下南洋、中东,也北上高丽、日本。宋代福建海上交通与对外贸易都有了巨大发展,无论港口的建设、航路的开辟、贸易对象国的扩展、贸易的规模、贸易商品的品类、贸易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都是空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