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春节特刊
3上一版  下一版4
 
福州年虾油味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6年2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福州年虾油味

小羊灯的脑袋和尾巴会一摇一摆,荣先生非常着迷
店家在门口打肉燕馅
市民购买红灯笼过年
陈吉,供职于福建省文化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书协会员,出版有《中国当代书法名家精品——陈吉》

N海都记者 苏燕梅 李帅/文 包华/图

过年在福州,年味有多浓?多年身处福州的人已然司空见惯。但在德国人荣先生看来,福州有着浓浓的年味,年味不在各种装饰里,而在福州人的生活中。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双手精心制作,用时光沉甸出过年的味道。

送灯观灯和燃灯

福州过年,还有一个送灯的习俗。德国人荣先生来到了南后街十一号的一家老花灯店,看到店里的花灯,他不停称赞。

这家花灯店的老板叫陈秀星,1984年起就开始手工纸扎花灯,至今已有32年了。同行的福州民俗专家郑子端告诉他,不同的灯,还有不同的送法,送错了会闹笑话。福州话中,“灯”和“丁”同音,送灯就意味着“添丁发财”。在福州,对于出嫁女,娘家必送灯,而且最好由小舅子出马。对已出嫁但未育的女子,第一年娘家多送一盏“观音送子灯”,第二年还没生育,娘家就送“孩儿坐盆灯”和“橘灯”,表示外婆有点急了。如果已有孩子,就会送“状元骑马灯”、“关刀灯”或“绵羊灯”。

老福州除了送灯,还有“观灯”和“燃灯”习俗。郑子端说,按照传统民俗,再好看的灯到正月廿八也要烧掉。传统花灯常点蜡烛,花灯着火时不能说“烧了”,要说“发财”。

无燕不成年

福州有句俗话,“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意思是福州人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必吃“太平燕”,就为了讨个“平安、太平”的好彩头。

近日,德国人荣先生在三坊七巷遇到了同利肉燕店的表演。店门口摆着两块大菜板,上面放了一块肉,四名壮汉手拿木槌不停地打着肉,直到肉打成泥。荣先生也来了兴致,拿起木槌试了试,打了十多下就觉手酸了。

店老板拿出了肉燕皮,手把手教荣先生包肉燕。他说,肉燕皮是用肉和地瓜粉制作的,所以肉燕还有一个名称,叫肉包肉。肉燕呢,一定要包出燕子的形状,讨个“家业兴旺、事业有成”之意。

店老板还告诉荣先生,福州人上肉燕时,一般要加鸭蛋共煮,取“压乱”、“压浪”的谐音,寓意“太平”。这道菜在福州可是大菜,上菜时客人要停筷,厅外要响起鞭炮。过年时,福州人都会煮上一碗太平燕,给亲朋吃,祝福他们在新的一年“平平安安”。

吃年糕年年登高

每年年前,是王文清最忙碌的时候。他和家人在台江区学军路经营了一家“万利”米时粿店,这是一个传了4代人的老品牌。春节,不少福州人都会来到这里买各种米时粿,尤其是年糕,这可是祭祖和年夜饭的必备,寓意“年年登高”。

除夕下午,是祭祖时间。条案上香烟缭绕,红烛点燃,祖宗的神位前摆上丰盛的水果和佳肴,年糕更是要摆在明显的位置,代表吉利。接着,按照辈分,全家跪拜行礼,老人家祈祷全家老小无病无灾,一年平安。

在老福州的年俗中,年夜饭时,老人、小孩一定要吃一口年糕,要的就是这个吉利。春节时,亲朋好友则要互赠年糕。关于吃年糕的习俗就更多了,有的人喜欢在大年初一早晨炸年糕吃,也有人喜欢吃煮年糕,比如在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梁厝村,这里的村民习惯在春节期间的早晨煮年糕吃。

贴春联挂福字

春节临近,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春联,或祈福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和睦。

福建省文化厅副厅长、知名书法家陈吉介绍,春联起源于桃符。五代时,后蜀主孟昶每年过年都会要大臣写春联,他还亲自撰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据说是中国第一副春联。而真正把春联发扬光大的,是朱元璋,他曾下了一道圣旨,春节时家家户户必须贴春联。不仅如此,每年大年除夕晚上,他还要微服私访,看谁写得好。

陈吉还说,贴春联的时候,一家子沾胶水的沾胶水,扶梯子的扶梯子,旁边还有个人指指点点,贴高了还是贴低了,一起琢磨到底哪个贴左边,哪个贴右边,整个过程是极为热闹的。小小一副春联,像一条情感纽带,将全家人拧在了一起,让年味更足,亲情更浓。

在福州,除了在门上贴春联,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厅堂里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包含了多种美好的寓意:幸福、福气、祝福、福运等。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少人把“福”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

福州过年还有这些习俗

筅堂:就是大扫除,有辞旧迎新之意,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做。以前,多是用红布条或者红绳子将一根竹竿与新扫帚绑在一起,竹竿象征富裕、节节高,红布或红绳则有吉祥之意。旧时福州人“筅堂”还要看黄历选日子,一般选在农历十二月初一这天。

送年:腊月廿五以后,出嫁的女儿与女婿要回娘家,给父母送年礼,体现孝道,这也是春节前最热闹的事。特别是女儿出嫁头一年,不管路途多远都要前往,礼品也会重一点。礼品一般是糖粿、鱼、大猪腿、一只大公鸡、福橘等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