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朱敏敏
海都讯 大年三十除夕夜,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团圆的大日子。但是在莆仙地区有着全国独有的风俗——过完除夕,每年正月初四(仙游县正月初五),跟除夕一样隆重地重新来围炉、再过一次年,在当地被称为“做大岁”。
妈祖面是每年正月初一和“做大岁”时,莆仙人每家每户必吃的一道主食,象征平平安安又长一岁。这不,今年大年初五一早,仙游的杨先生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食物摆满了一大桌。“做大岁”的主食是线面和长命菜(菠菜),将长线面团于碗中寓意“合家团聚”;菠菜颜色鲜艳,民间素有“红嘴绿鹦哥”的美称,二者均形长纤细,借意“长命百岁”、“合家团圆”。
为何要过两次年?莆田当地人说,这是有历史原因的。明朝年间,倭寇屡屡骚扰我国东南沿海,莆田也是重灾区之一。一年的除夕夜,倭寇攻进莆田城,烧杀抢掠,莆田人仓皇出逃,躲进深山避难。
直到两个月后,嘉靖皇帝从浙江调来抗倭名将戚继光,铲除了倭寇大本营。这时已经是次年二月初二,逃亡山区避难的老百姓返回家里,可年节早已过去,他们只得于二月初四整理情绪,重新“做岁”,安稳过年。后来为了不耽误农时,由二月初四改为正月初四举行做大岁习俗。同属莆田地区的仙游县,风俗又略有不同。莆田市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
自此,莆仙人过年便有了这样的风俗,三十除夕过小年,农历二月初二,出外避难的人陆续回来,既为幸存者庆幸,也为死者悲伤。后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后来因春节期间互不登门终究不便,就变通为初一如已到亲友家中拜过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