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扣26分罚800元 电摩骑手傻了
“唐僧、悟空”开始试亮灯
那些年吃过的咸元宵
灯会燃放“孔明灯” 将被没收
竞标?泄密?两公司起冲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6年2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些年吃过的咸元宵
元宵节将至,记者探访福州百年老店“耳聋伯”元宵
海都记者(左)跟随元宵师傅学习包元宵

N海都记者 郑靓 李拯/文 关铭荣/图

海都讯 将“荠”搓成小团,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捏住上下端,同时用力旋转,转出比拇指略大的浅坑,将配制好的肉馅填入其中,坑口对压后一折,一个圆乎乎、白嫩嫩的元宵就做成了。

正月十五将至,家家都要吃元宵。在福州,肉馅的咸元宵是一大地方特色。耳聋伯元宵、横街元宵、兴銮元宵……这些分布于街头巷尾的老店,备受老福州们推崇。近日,记者来到福州苍霞新城,探访传承百年的福州“耳聋伯”元宵制作工艺。

“耳聋伯”大名林桂芳,从民国初期就开始做元宵。据“耳聋伯”的儿子林英德回忆,祖父当年拜了一个手艺很好的老师傅学做元宵,后来传给父亲“耳聋伯”。“耳聋伯”出师后,就跟随戏班到处卖元宵,在福州“卖戏坪下生意”。

林英德说,“耳聋伯”元宵十分注重“一不黏齿,二会脱核”,要做到这两点,关键在用料和手艺。

七分糯米、三分粳米,水浸研磨,变米浆储于袋中,压干成为生“荠”,这就是福州元宵皮所用的“湿米荠”。将部分生“荠”在开水中煮熟,生熟“荠”混合研揉成皮,不干不软不黏手。“如果糯米、粳米的比例,或生熟‘荠’的混合比例不协调,就会黏牙啦!”林英德说。

所谓的“脱核”,是指元宵入口后,外皮与肉馅不会黏在一起。“10斤的后腿肉,去皮去杂质,剔得肉是肉,筋是筋,最后成馅儿也就剩下7斤。”林英德说,若不如此精益求精,元宵就不会汤汁鲜美,馅儿也不会紧紧抱成团,达到能“脱核”的标准。

作为耳聋伯元宵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代传人,林英德说,咸元宵在福州至少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元宵最早出现在北方,是甜味的,往南方流传时,慢慢才有了咸口味。”他说,现在福州人口中的元宵多指咸元宵,而将甜味元宵叫做汤圆。

今年87岁的老福州方炳桂,是一名民俗文化研究者。在他看来,老福州将元宵变成咸味,是因为老福州们平时的口味偏甜,在正月十五吃上一碗咸元宵,别具一番风味。除了耳聋伯的元宵,方炳桂对鼓楼前东牙巷口的美和佳点店也很是喜欢。“这家八九十年的老店,元宵皮薄软润,肉馅油而不腻,很好吃。”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