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家家出钱出力 修古厝留乡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6年2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在莆田,秀屿区的石厝近年大量被拆,令人痛惜;但涵江区一些村落,民间自发保护古厝,颇有成效;海都记者近日在江口镇西刘村,探访保护样本——
家家出钱出力 修古厝留乡愁

西刘村,一座座红砖厝保存完好、颇具风情
▲一些新房也

尽量仿照老厝的样式,老厝新房浑然一体,气势恢弘
这座古厝,1843年修建,至今已170多年,但细心修缮,庭院仍然很精致

N海都记者 陈燕燕 李熙慧 文/图

海都讯 在莆田界外(北起兴化湾,南至湄洲湾,泛指沿海地区),一座座石厝颇有古堡风韵,寄托着当地人的乡愁。但今年春节,不少外地游子返乡后却发现,秀屿区的石厝大量被拆,令人痛惜。2月19日,海都报《秀屿石厝:肆意拆毁保护难》的报道,引起强烈反响。

“10多年前,我就去过秀屿,一座座石厝像画卷;但现在,石厝大量被拆,冒出千篇一律的水泥房,太让人惋惜!”省人民出版社于荣生编辑告诉记者,海都的报道让他很受触动,看着儿时的景致一点点消失,他有深深的失落感。

近日,海都记者辗转莆田、福州多地探访,发现不少民间自发保护的案例,莆田涵江区江口镇西刘村就是其中的样本。在西刘村,大伙把传统的红砖厝视为瑰宝,自发出钱出力进行保护、修缮,让乡愁有安居之所。

探访 红砖厝风情浓 古村美景让人醉

沿莆田的福厦路行驶,前往江口镇西刘村,老远就能看到大片红砖厝,悬山顶、燕尾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2日,海都记者循迹进村探访。走进村庄,蜿蜒曲折的道路,串起了一座座红砖厝,庭院精致,屋脊飘逸,厝外油菜花灿烂开放。

一路探访,记者发现,村里有不少红砖砌成的民居、宗祠,其中有四五座是上百年的老厝,村委会办公楼也有近60年历史。当日正值元宵,这些老厝张灯结彩,到处是欢声笑语。

在西刘村尾新厝,有一座两层的“五间厢”,庭院通体红砖,加上燕尾脊,很气派。房梁斗拱,木雕装饰讲究,还有多幅山水、花鸟画,尽显当年的辉煌。老厝的两侧,是两排三层砖房,虽然看上去比较新,但外观也与老厝统一,条石砌地基、红砖墙、斜屋顶。远远望去,老厝、新房浑然一体,红瓦红墙连成一片,气势恢弘。

在厝里长大的刘鸿琼说,爷爷有四兄弟,都在马来西亚经商。60多年前,他们回乡盖了村里第一座“五间厢”,工艺讲究,很是风光。房子常常维护,平时遇到过节祭祀,老厝总能派上用场,满满的贡品要摆好几桌。

历经百年风雨 老厝载家族记忆

西刘村的后厝城,还有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三进院古大厝。古厝外墙条石每根4.7米长,非常气派。厅堂里,摆着一口老石磨,被主人用水泥加固,当作“宝贝”。厝内的村民正在忙碌着,挂红灯笼,贴“大吉大利”,一派喜庆。

“老厝承载着太多的家族记忆。”78岁的刘天赐还住在古厝旁,他说,古厝是1843年盖的,至今已170多年,先人刘殿英是清朝武状元,大厝因此在当地声名远扬。

刘老介绍,当年,古厝有三大栋,入口还有个小城门,摆着六扇藤垂帘,编上了“福禄寿”,可为儿孙遮风避雨,旁边的武场矗立着18根门柱,很气派。可惜,数十年前,其中两栋被大火烧了,只留下这一栋。

调查 村里文脉延续千年 保护古厝成共识

西刘村是莆田刘氏最主要的聚集地,历史悠久。从唐代定居到宋朝时期,刘氏后裔登进士的有36人,曾有“一门三秘监三尚书,若虚两代五进士”的美誉。宋哲宗赵煦曾写诗称赞,“试问江南谁第一,无人不道‘涵江刘’。”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刘公祠,如今就在村委会附近。

“村里文脉延续千余年,现在的西刘村,海外华侨也很多,目前在海外经商的有三四千人。”西刘村村支书刘清辉说,受老一辈影响,保护传统古厝已成为当地人的共识。上世纪90年代村改时,一些老厝被拆,大家至今还觉得可惜。如今,一些老厝长期空置,但大家都舍不得拆古厝,仍然细心维护,坚持日常打扫、修缮。

维护、修缮古厝 村民自发筹资出力

村民刘鸿琼说,20多年前,叔公从马来西亚回乡,将自家“五间厢”两侧的护厝重新改建,但建新房时,尽量仿照老厝的样式。去年,全家人筹资约10万元,对老厝进行翻修,也坚持“修旧如旧”,重筑了燕尾脊,木雕、石雕彩绘也按原貌修葺。“不能随便找个工匠修补,幸好,父亲认识一些老工匠。”

去年,武状元厝的刘家人,也对古厝进行了第二次大修。“老祖宗留下的都是宝,我们理所应当要爱护。”状元厝的后人刘勇育说,20年来,老宅大修过两次。16年前,古厝的主梁被白蚁啃噬,他们找传统工匠更换了木结构梁架。去年元月,老宅内的三户人家拿出8万多元,对古厝内的排水系统、破损的红地砖进行改造。

刘勇育说,新的排水系统解决了大问题,每次下雨,水不会积在厝内,延长了木柱的使用年限。倒塌的厢房,也在修缮中尽量保留旧貌。只可惜,墙内的竹编框架无法复原了。

“常有画家到村里采风,都对一座座老宅赞不绝口。”西刘村村支书刘清辉说,村里成片保留老厝,如果稍加装饰,兴许也可以开发旅游。

学者观点 村民自发性保护 助传统文化延续

“几乎所有新建筑,都贴上瓷砖,玻璃幕墙也从城市走到乡村……”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美国著名建筑师本杰明·伍德谈到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民居,深感惋惜。他认为,中国传统民居体现着古人追求的“道法自然”。

本杰明·伍德在上海的工作室内,一面墙上就挂着平潭石厝的巨幅照片。他说,自己非常喜欢这张照片,福建沿海的石头厝,建造材料也是从大自然中取得,融合了人与自然的“大美”。

省文物保护中心林峰主任说,传统民居一直是建筑学中研究的重点,在这些民居中,只有小部分成为文保单位。但非文物的特色民居,也是当地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样具备保护价值。这几年,全省启动了传统村落的申报保护工作,就是希望在这一方面进行补充。

“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修缮老宅,热情高,行动迅速,他们已经成为近年民间保护古村落的重要力量。”我省著名建筑专家黄汉民教授说,莆田红砖、石厝以及土楼、土堡等民居,都是福建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村民态度从消极到积极的转变,对做好民居的保护、发展和开发工作,对于弘扬传统历史文化、丰富我省乃至我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