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莆田版“乔家大院”要拆迁?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6年3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莆田版“乔家大院”要拆迁?
建于清朝的百间大厝,列入莆田大学城规划范围,原暂定要拆;海都记者找到文件,证明其是我省首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荔城区规划局回应,将修改原方案,异地或原址保护;市民呼吁:原址保护是首选
大厝有三个大院落、上百间房,厝内雕梁画栋,做工精细
老屋梁柱构件的雕花精美、做工细致
屋内的小天井,设计颇有讲究
屋前的大埕,曾是黄氏家族用来晾晒龙眼的场地

N海都记者 陈小芳 李伟强/文 马俊杰/图

关注理由 位于莆田荔城区西天尾镇渭阳村的义兴黄氏百间大厝,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被称为莆田版“乔家大院”。2013年入选全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可近日,有市民向海都报反映,大院墙壁被喷上多处类似拆迁的编号,市民担心百间大厝会消失。

近两日,海都记者采访多个部门,并提供了一份文件,证明古厝是我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荔城区规划局随后回应,将修改原定的拆除方案,大厝将异地或原址保护。而市民呼吁:原址保护是首选。

古厝有三个大院落,上百间房

昨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渭阳村。村道边,三座一字排列的古建筑规模宏大、古色古香。建筑群主体为三座总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主轴线为三个大院落的古厝,院前有一个长70多米、宽9米的砖铺大埕(闽方言,意为房前空地)。

站在其中一座古厝的大门外,抬头可见门梁上的木雕,彩色绘图和贴金图案隐约可见。门前的台阶由多块墨绿色石块组成,大部分石块上也有精美的雕刻,图案栩栩如生。进入大门,处处雕梁画栋,做工细致。

与此格格不入的是,不少墙壁上写着红色的“拆迁编号”。村民得知这里要建大学城,担心大厝被拆,纷纷呼吁,希望政府对大厝进行保护性开发,他们将积极配合,将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保护传承下去。

百间古厝建于清朝道光年间,总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眼下,大厝内住户并不多,住户黄先生说,大厝内有上百间房屋,间间互通,不出大门便可逛完所有房间。遗憾的是,现在被人为封隔,既不能通视,更不能往来。

设“北斗七井”,排水通畅

记者采访得知,古厝历经百年完好无损。木料用的是上乘的大料,杉木直径最大50厘米,最小的也有20厘米。村民说,大厝内有七口水井,根据北斗七星的方位设置,被称为“北斗七井”。如今,有些水井因长期没使用被封了起来。记者看到,大厝四周排水渠通畅干净,没有积水,宅院内也设置有多条排水道,水道相互连接。“老祖宗建房的时候建了许多排水通道,我70多岁了,从未见过古厝内积水。”住户黄先生自豪地说。

海都记者从高处看到,大厝屋顶呈现出有规则的图案,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美。瓦片屋顶上设有几十块透明玻璃,用来采光照明,至今保存完好。

黄氏祖辈卖特产,富甲一方

黄先生说,古厝是明末入莆开基始祖黄宗成第七世孙黄裕昆主造。黄裕昆出身果农世家,常年在江浙一带经营兴化桂圆干和红板糖等莆田特产,回乡时又带一些绫罗绸缎等贩卖,逐步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清道光年间,黄裕昆偕儿子黄邦芳、黄邦杰和黄邦士,投巨资兴建这百间大厝,历经数十年才完成。

据了解,义兴黄氏有一个传统,凡是办喜事,大家都回到大厝办喜宴。大厝虽老旧,但承载着沉甸甸的乡愁。

部门:原定要拆除,将商讨补救方案

3月7日,记者致电荔城区西天尾镇政府,咨询大厝墙上的“编号”原因,工作人员称,编号只是丈量编号,并非村民所说的拆迁编号。虽然渭阳村在莆田大学城的规划范围内,但大厝如何开发利用尚未明确。

次日,海都记者又就此事采访了多个部门。最终,荔城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渭阳村已列入莆田大学城的规划范围内。在尚未查阅到相关古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文件前,暂定拆除大厝。

采访中,海都记者提供了2013年省住建厅、文化厅联合公布的《关于公布我省第一批城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名录的通知》,大厝名列其中。荔城区规划局该负责人表示,现已明确大厝被列入优秀建筑名录,规划局将与文化部门、镇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商讨补救方案,对大厝异地或原址保护。

专家:可融合发展成 校园特色文化

四川大学美丽乡村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帅志强在接受海都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当地民俗文化的一个载体,大厝确实承载了村民的乡愁记忆。但政府在此处的开发,也有其科学规划意义。两者的发展找到平衡共存并非不可能。

帅志强认为,面对这样的情况,政府部门要做出思考,尽可能让规划符合发展需要,又兼顾村民对民俗文化保护的渴求。“应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帅志强表示,渭阳村列入莆田大学城的规划范围,作为一处大学城的选址,大学文化可以和当地乡土文化融合发展,这样有利于形成校园的特色文化。

大厝会有怎样的命运?海都报将持续关注。

□快刀短评

N小北

搞规划 要认识古建筑

看了黄氏百间大厝的照片,让人不禁赞叹其精美和宏伟。就算规划部门业务不熟,查不到相关的保护文件,但把如此精美的古建筑群列入“拆拆拆”的范围,可以说缺乏审美。

在看完记者提供的相关文件后,荔城区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补救”,而补救的方法也可能是异地保护。按惯例,异地保护大约有两种方式,一是拆了旧的建新的,二是把旧的整体挪到新址,前者会让古厝变得不伦不类,后者则劳民伤财。

建一个大学城,为什么非得要古建筑挪窝,我也不是很明白。专家说,大学文化和当地乡土文化可以融合发展,以形成校园特色。这在国内也不鲜见,比如北京大学的正门,就是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厦门大学内也矗立着一栋又一栋颇具闽南特色的红砖古厝。莆田大学城坐拥如此优秀的老建筑,大可好好利用,何必另寻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