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清明节是缅怀逝去亲人的节日。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再一次翻看先人留下的照片,回忆曾一起度过的时光,这让我们无论身在何地,无论时间过去多久,都与先人心灵相连。
为此,本报在清明节到来前,推出“2016清明节特别策划——照片里的先人”栏目。收集那些您珍藏的老照片,希望通过它们,让您忆起先人一生中最精彩的瞬间,或是平凡一生中那些不平凡的故事。让我们铭记他们闪光的过往,寄托深深的怀念。如果您有老照片和相关故事,请与本报热线95060联系。
N海都记者 李帅/文 包华/图
海都讯 “解放前,我父亲是一个码头搬运工。虽然是个汗流浃背挣饭吃的苦力,可是父亲参加民间救火会和义葬社,不但义务帮邻居救火,还帮助掩埋穷苦无钱安葬者的遗体……”77岁的福州依伯高天明昨日翻开旧相册,指着父亲高依贱先生一张小小的照片说,这是1947年父亲当民间救火会员时拍摄的。
高天明说,父亲的名字里有个“贱”字,而他也的确出身贫贱,大半辈子饥寒交迫。可是他为贫苦百姓做公益慈善出力,从来不收钱,一辈子都受人尊重。
当民间救火会员 半饥半饱义务扑火
高天明告诉记者,父亲高依贱1911年出生,十几岁就开始在台江三保附近的码头当搬运工,经常要背比自己还要重的货物。高天明兄弟姐妹5个人的吃穿,都是父亲高依贱背出来的。
在这张模糊的照片上,记者看到高依贱长相端正,戴着一顶大檐帽,这可是当年的消防安全帽。高天明回忆说,当年福州有大量木屋,防火、救火都是百姓居家过日子的头等大事。民间就自发组建救火会,宗旨是邻里互助,应急救援。1932年,高依贱加入了三保附近的一个民间救火会。
高天明说,好多人觉得,有钱有闲才能做公益,但父亲并不是这样。高天明回忆,到了冬天的时候,货船比较少,码头上没有活儿干,全家只能吃地瓜、喝稀饭,可是有火情需要父亲的时候,他还是会挺身而出。父亲从小就在三保一带的木屋毗连区长大,最熟悉那些狭窄的小巷子,每次都能及时冲到起火点展开扑救。
自家因战乱穷苦 还常帮人义葬
除了救火会,高依贱还是义葬社的成员。最早义葬社是帮忙掩埋安葬内河溺死者,后来逐步包括了流浪汉、乞丐、孤寡老人等死后无钱安葬的人。
高天明说,当时的人都比较迷信,忌讳收尸一类的事,但父亲高依贱却不介意,需要他出力的时候,从不推辞。他最常说的是,好人会有好报,救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高天明回忆说,当时因为战乱,全家人经常受穷受苦,曾听母亲说,最难的时候,还有亲戚建议把几岁的他卖掉,但父母不肯,说饿死也要全家在一起。可即使经历了这样的苦难,父亲对自己做公益慈善,也从没有后悔。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步,民间救火会和义葬社都解散了。1985年,高依贱去世,葬在阵坂。高天明回忆说,父亲一辈子拼命干活,给子女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他对公益慈善的执著。赵女士提供线索,奖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