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渔人
背景:福州市区鼓屏路口,线缆垂落近一周,没人管;记者联系了7家单位或企业,都说不是自己公司的,最后由供电部门进行了清理。福州市效能办责成相关部门调查(详见本报26日A01版、27日A02版、29日A01版、今日A09版)。
一根垂下的电缆,连上了3天本报头条,大概连汪峰都要嫉妒了。
首先,各部门携手解决问题的态度值得肯定,没有把线缆清除就了事,而是追根溯源,想办法挖出问题的根源。只是没想到这根“街头隐患”,居然已经埋下6年之久,堪称“僵尸线缆”,近十个部门也没找出它的“娘家”,倒是牵扯出了一连串城市管理的痼疾。
有市民猜测,这可能是当初节庆时挂灯笼留下的,这大概是最接近真相的猜测。我觉得,有关部门要反思一下,像这种管杀不管埋、管挂不管撤的行为,是不是还有?根源在哪里,有没有解决的办法?比如每年元宵前后,对花灯的处理,媒体和市民也作过不少探讨,从最初的遗弃江滨无人处理,到现在挪到景区、循环使用,处理手段也在逐渐提升中。
其次,对于市民关于街头公共事务的投诉,处理效率还不够。比如,虽然福州有统一的投诉电话——12345,但从报道看,运行效率似乎不高。“一条无主的线缆,每个部门都派一个人来看,看完不是我的,就拍拍屁股走人。”处理的时间是在10个工作日内;而如果遇到无主的通信线缆,只能由相关部门一个月左右汇总一次,再指定一家公司牵头处理,这得一个多月。数字城管时代,这样的效率显然还不够。何况这根线缆,此前很可能是带电的,要是出了事故,伤及人命事儿就大了。那么在这6年中,是不是有关于它的投诉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呢?街头这样的僵尸线缆还有多少?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指出,要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创新城市治理方式,特别是要注意加强城市精细化。希望经此一役,福州的城市管理能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