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9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僵尸线缆”竟然挂了6年
回复耍个性
约车平台 别只迷恋“烧钱大战”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年3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约车平台 别只迷恋“烧钱大战”

背景:“滴滴出行”一度处于福州智能出行市场的垄断地位。不少市民吐槽,最近该平台对乘客的补贴越来越少,叫车费用越来越高,不过,近几天一些市民发现,使用“滴滴出行”又开始有补贴。业内认为,“滴滴”再次烧钱,是被迫应战近期大量“烧钱”补贴的“易到用车”(本报昨日A08版)。

补贴留用户黏性还不够

市民青睐网约车,事实上并不只是因为有补贴,打车便宜,而是因为网约车服务好,满足部分市民的生活需求。换言之,网约车的服务重点是满足市民对车辆品质和随叫随到的消费需求。恰恰相反,那些仅仅冲着补贴来的市民,或许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网约车需求者,这样的用户即使被补贴“诱惑”,黏性也不够,一旦价格回升,这些用户就退场了。

所以,希望通过打价格战占领网约车市场,除了冲动和用户数字“好看”以外,并不一定有多少利益可预期。但资本进入网约车市场最终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烧钱”和博出名、博出位。当然,如果企业另有打算,比如纯粹为了“资本运作”,则另当别论。

当然,这也暴露行业自律缺失,监管部门缺位。目前网约车“烧钱”大战,也呼唤监管部门尽快立法,别让网约行业内部无序竞争扰乱市场。   (王甄言)

内部监管易流于形式

福州智能出行市场的“一池春水”,随着“易到用车”的加入引发了一场“烧钱”大战,这虽然能使消费者得到实惠,但也带来了无序竞争和安全隐患,特别是各专车平台为了扩大市场份额,纷纷招揽外地牌照的车辆,这就会埋下两个安全隐患,一是专车驾驶员信息真实性难以核实,乘客的安全焦虑和隐患大大增加;二是发生交通事故后的理赔更麻烦,更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

对于智能出行,有关部门尚未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如何监管、监管到什么程度,全由各个专车平台说了算,而在抢占市场的冲动之下,这种内部的监督极易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外地牌照专车难杜绝就很能说明问题。  (孟木二梓)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