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夏雨晴/文 毛朝青/图 实习生 徐峤
海都讯 前日上午9时许,福州仓山区程埔头一带的农贸市场十分热闹,程埔路边有棵大榕树,只要不下雨,树下定有一位修鞋匠:略显佝偻的身子轻靠着墙,手中的活非常熟练;他收费很低,一般的小补只收三五元;他习惯在修完鞋后再帮别人磨磨鞋底,眯得只看得见瞳孔的眼睛被黑色的鞋底映得漆亮。那双枯若树皮的手,透露着他比身后的参天大树还要年长的事实,今年,他已是95岁高龄。
这位老人姓王,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自打十多岁起从乡下来到程埔头一带当学徒后,就一直生活在这里,以补鞋修鞋为生,修了80多年。“一辈子都修鞋,现在不让我做,我会生病的!”老人笑着说道。他一边修鞋一边和街坊打趣,一脸皱纹堆满笑意。
街坊们告诉记者,每天清晨5点多,老人就出来摆摊了,直到晚上七八点才收摊。“他会把这块空地上的落叶扫得干干净净,然后摆上板凳和工具。”在老人身旁,一台古朴的修鞋机,一小箱满满当当的修鞋工具,还有两大袋原料,都是他一个人从家中搬下来的。“不累,身体好着呢!”
记者看到,老人的指尖有着几块黑乎乎的印记,这是常年修鞋留下的老茧和结块的胶水,硬得可以徒手将钉子钉进鞋里。老人说着,便拿起一枚钉子演示起来,稍稍用力,便将它浅浅地钉在板凳上,并反复念叨着“一点都不疼”。因为反复修鞋的动作,他的指关节已经变形,两根拇指都向外弯曲。
“他的视力很好,不用眼镜都能穿针引线。”“他还会耍拳,身手很灵活!”“他有时候会一个人搭车去逛公园。”街坊们七嘴八舌地说着,仿佛在介绍自家的“珍宝”。
街坊说,老人有一个儿子四个女儿,两个女儿已经去世了,还有一个女儿在国外,孙子也都结婚成家。儿孙们都很孝顺,家里的条件也很不错。
正说着,又有几位街坊陆陆续续提着鞋来了,老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周围街坊也渐渐散开,有些回到了自己的摊子上。补鞋机、缝纫机、制锁机毫无规律“突突”地响着,交织在市井巷口,宛如这些老手艺人的心跳,伴随着他们走过一辈子。
感谢陈先生报料,线索费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