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当下,面对“职业哭丧”,人们难免会存在价值分歧和观念冲突。赞成者认为,葬礼是一个情感表达的场合,“职业哭丧”作为一种情感支持手段,有助于将葬礼的悲伤气氛推向高潮;反对者觉得,“职业哭丧”只是一种虚情假意的商业表演,是对传统孝道的玷污和伤害。
农村和郊区的一些人家之所以热衷聘请“职业哭丧”,就在于存在着一种区域性、地方性的“殡葬文化”。那种将“哭丧”和“孝心、孝顺”进行挂钩的做法,为“职业哭丧”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不论是“比别人强一些”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又或者是“别人做了我不做”的囚徒困境,“职业哭丧”的背后,隐伏着复杂的利益考量和心理纠葛。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饭局闲话、街角传闻会形成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那种“葬礼越热闹越好,哭丧越动情越好”的价值错乱,自然会催生“表演性哭丧”的上演。子女亲属的亲力而为也好,“职业哭丧”的市场化交易也罢,都是为了赢得他人“孝顺,混得好”等社会认同。
“职业哭丧”固然能够带来葬礼现场的好效果,却未必能做到“厚养薄葬”的真孝顺。呼吁走出“文化堕距”,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重塑和更新,提升全社会对“厚养薄葬”的价值追求。 (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