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外界的一片质疑声中,食药监总局4月6日针对上海公安部门破获的1.7万罐假冒名牌奶粉案再发公告表示,国产奶粉品牌贝因美也卷入此次假冒奶粉案中。食药监总局方面还表示,此前之所以公布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的信息,主要是提醒消费者不要恐慌。(据4月7日《新京报》)
处理假奶粉 向新西兰学习
相信大家还记得新西兰的“毒奶粉”事件,很少有国家为一个企业的产品搞出这么大动静的危机公关,但新西兰却这样做了。具体到假奶粉事件,正确的做法是,只要发现违规问题,不论企业大小均公开披露信息,严厉处罚,而不帮着企业遮掩隐瞒,发出“假冒奶粉符合国家标准,不存在安全风险”之类的官方表态。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得好。”换言之,我们可以原谅这种善意的谎言,但谁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呢?一言概之,假奶粉固然令人可怕,但比之更可怕的是职能部门替其说谎。如此不诚实的表现,使得职能部门和企业同时陷入了双重信任危机。 (黄春景)
谎言比真相 更易引起恐慌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曾经指出:“企业无信,则难求发展;社会无信,则人人自危;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信是什么?就是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什么情况,都要老实做人,做老实人;老实说话,说老实话。
在很多时候,有人以为真相可怕,其实没有真相才可怕,篡改真相更加可怕。具体到“假奶粉”事件,公布完完整整的真相,或许会在一定范围内引起恐慌。但这种恐慌,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可控的,存在转化的可能。只要表现出坦诚坦荡,拿出过硬举措,这种恐慌会在短时间内消除;倘能闻过即改,从制度上杜绝问题的发生,还会激发信心,赢得信任。可谎言不同,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会制造想象的空间,甚至引起更大的恐慌。很多消费者表示“总局的这种表态反而更让人恐慌了”,已然说明了这一点。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