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黄慧 洪德木/文 马俊杰/图
核心提示 海都莆田5周岁,蓬勃新生有力量。5周年,5个人,他们与海都有着不解之缘。是忠实“海粉”不离不弃,是执著“通讯员”一同发声,是新媒体编辑锦上添花……5周年,海都有你们更精彩!
记者素描:阳光·空气·都市报,海都是接地气的市民报。5年来,莆田版的深耕细作,让更多的读者爱上海都报。他们是忠实的“海粉”,鱼水深情不离不弃。因为他们的爱,我们更加努力。
看海都报已经是生活中的习惯
讲述人:王先生(海都老读者)
“以前在机关单位上班时,就经常看海都报,现在退休了,这个习惯也依然延续下来。”对于家住市区石室路的王先生来说,看海都报已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是年纪将近六旬,依然还在打理着自己的节能产品门店,了解产品功能、会见各路客人,每天忙忙碌碌,而看报阅读则成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项日程。
经过一番寻找,海都记者找到王先生位于文献中学旁的办公室,不大的一间房间里,除了各种节能产品外,最显眼的,就数放置在书柜里厚厚的一叠报纸,最上面的那份就是当天的海都报。王先生告诉记者,平常看海都报时都会关注一些突出的大事件,或者是国家政策等新闻,“看了报纸之后,跟客人见面时,就会多了不少聊天的话题”。
“以前在区武装部上班的时候,就经常看海都报。”王先生说,退休后,国家的各种政策信息等,也应该要知道,所以就自己订阅了一份。“那是在2011年,当时在筱塘市场看到你们的征订点,就毫不犹豫地订了一份,5年来一直都没间断过。”一谈起与海都报的渊源,王先生就滔滔不绝,家里的沙发翻新、门店的节能照明进社区,最先想到的都是打海都报的热线电话。
海都让我好运来
讲述人:蔡俊峰(海都幸运读者)
我是一名甜品烘焙师。2014年有幸参加了“2014海都莆田中秋博饼文化节”,又最终非常幸运地获得莆田赛区状元王中王大奖——西门子双开门冰箱。冥冥之中,我好似搭上了一个名叫幸运的摩天轮。
那一年,我正经历生命中最大的一场变故和磨难,事业和人生走到了低谷。那时候家庭经济困难,甚至想卖掉这台幸运冰箱来缓解生活的压力。可朋友劝说,中海都大奖的奖品是带着运气的,如果转卖会把自己的运气都转出去的。于是我把家里的旧冰箱卖了,用上中奖的新冰箱。果然从那之后,不管家庭、事业、心情都有了起色。也许是心理原因,也许是蝴蝶效应,都感谢海都带给我好运,让我的人生有了重大的转折点。
闲下来的时候,拿起店里长年订阅的海都报阅读,这也成为我现在的一种习惯。通过海都,认识了身边的很多朋友,了解了更多的新闻资讯,收集了大量的生活信息,同时也荣幸地成为海都乐享团的一位铁杆团员。
何其幸运,让我邂逅了海都,找到了一片任我宁静休憩的港湾。手机里永远珍藏着中状元王时穿着状元服、敲起铜锣的照片;钱包里永远装着中奖时海都给我的博饼券;店里的报夹上,永远放着每日更新的海都报;心中,永远记得海都带给我的点点滴滴。我是一名“海粉”我骄傲。
记者素描:他们打开了政府部门对外的一扇窗口,为海都记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素材,不是记者胜似记者,他们是海都通讯员。
与海都不离不弃
讲述人:蔡冠清(海都通讯员 食药监局城厢分局)
与海都结缘,可以追溯到1999年。那时在华亭工商所上班,所长让我写写宣传报道。身为当时所里唯一的大学生,舞文弄墨成了我的专利。同事巡查市场时,查获十余双问题医用手套,当场就对这些手套进行暂扣。我便以此为题,一篇200多字的“问题医用手套流入市场”的报道出炉,小心翼翼地投了稿,想不到第二天就刊登了。
处女作首战告捷,接下来我几乎是每天一篇,甚至每天两篇,积极投稿,可似乎好运就此离我而去,连续十多篇稿件如泥牛入海。
一定不能放弃!仔细阅读海都报的头版头条新闻后,我终于发现,海都宣传的口号就是“阳光·空气·都市报”,是贴近市民、贴近群众、贴近老百姓的报纸,它不需要长篇大论,它需要的是鲜活的能够说话、能讲故事的文章。
于是我调整了策略,专门寻找工商12315消费纠纷调解的例子,寻找百姓喜闻乐见的小故事,结合工商的法律法规,撰写出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投稿前,先把写好的文章读一回给我女朋友听。女朋友审核通过后,再发给海都。不放弃、不抛弃,让我尝到了甜头,一篇篇新闻上了海都报。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当初的女朋友现在成了孩子他妈,当年的青葱少年也年近半百。我也离开了工商队伍,来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为了服务市民饮食用药安全而努力。而不变的是,我和海都报不离不弃的一颗拳拳之心!
有一种关注的力量叫“海都”
讲述人:王秋迪(海都通讯员 秀屿区人民检察院)
有一种长情的陪伴叫“海都”,有一种关注的力量也叫“海都”。一个专注于都市生活纪实报道的媒体,从不会忽略社会法治生态,这也正是海都报一直致力追求的。连线社会24小时、城事综合、纪实、政事快报等,海都报用最敏锐的视角关注最突出的社会生态,客观追踪、全面报道,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盘在握。
与海都结缘纯属偶然,一次工作的联系开启一段新的体验。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一员,我知道新媒体时代里,我们的职责不止于公正司法,更应学会将每一个案件中的公平正义有效传递。如何让民众真正理解法律的内涵和权威,让老百姓真正听见并看见法治社会的发展进程,这是新时期检察机关需要不断学习的一大课题。拓展法治宣传载体,实时追踪发布案件信息,将检察工作报道融入百姓生活实际,这也是我们与海都报渊源之所在。依托民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发布平台,在每一次的宣传报道中缩短法律监督与人民的距离,将“互联网+”时代人们关注的力度带到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中。
社会法治的进步,道阻且长,但我们仍然坚信,规范司法不是一句口号,公平正义也不只是社会发展的一幅蓝图。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将司法为民、忠诚担当镌刻在心的执法者,和关切事实真相的新闻工作者,我们的法治进步才敢于迎接人民的注视,共同用责任和担当谱写法治的明天。
记者素描:纸质阅读是一种长情,新媒体传阅是跟上时代。新媒体发力,海都有你更精彩。他们是海都莆田新媒体编辑,让新闻更及时、更好看。
关注海都新莆田,我等你啊
讲述人:张敏(海都报莆田新媒体编辑)
毕业后兜兜转转,与海都再续未了缘,成了“海峡都市报新莆田”编辑。很庆幸,能在海都莆田新闻中心5岁生日之际,有机会写下这段字。
新媒体,说简单点,就是微信公众号,我们自嘲为“公号狗”。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很多人说不就是篇微信嘛,复制粘贴就好咯。天知道新媒体编辑的苦,要时时关注热点,要听得懂网络上各种梗,要快,要准,要狠,另外还要够逗逼,这样才能博得读者的莞尔一笑啊。
去年11月刚建的微信公众号,到如今,也已经有了十几万的粉丝,每日选题、编辑、想题目、做策划,有时闹个突发,你得空着肚子等记者的稿子。哦,为了防止抄袭,你还得给图片打上水印。你得会PS,会视频剪辑、会模仿、会策划、会H5、会用一个动图或文字吐槽,丰富一段枯燥的文字。新媒体编辑,永远在追热点抢新闻的路上前赴后继,扑街或光彩,全靠功力与脑洞。
当你花了大心思的文章推出后,阅读量决定着心情好坏。刷刷刷,不停看阅读量,后台分析数据。一万加的阅读,哇,今天心情好极了!啊,怎么这条就几千甚至就几百?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哈尼,你们到底什么口味,对胃口这事实在太难办了!!
但是仍然在新媒体这条路上不断探索、前进、成长。想要把海都报最好最深度的新闻给读者看,想要编好每一段有意思有速度的新闻资讯,想要更好地传播莆田文化,想在这片故乡大地留下哪怕是一点点掷地有声的呐喊。最后,还想要你关注我们的微信号啊,微信搜索“海峡都市报新莆田”,我等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