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勇砸“玻璃门” 六旬名医兼职“民营”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6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名医组建 闽首家医生集团》追踪
勇砸“玻璃门” 六旬名医兼职“民营”
多点执业政策一再松动,申请的福建医生却不多;专家称,让医疗生态多元化,才能根本性地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韩德韬和病人更像朋友,每次交流都不少于20分钟

(医院供图)
常人从国▲有病外赶回

来,慕名要韩德韬手术(医院供图)
中德骨科韩德韬院长

N海都记者 陈燕燕/文 毛朝青/图

海都讯 最近,五名医创业,组建“福建肿瘤医生集团”(详见本报4月21日A07版报道),开启了福建医疗的新业态,引起不小的震动。

其实,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福建医疗圈早已“暗流涌动”,只是,医生们的面前似乎还隔着一道无形的玻璃门,申请多点执业的福建医生一直不多。

近来,医生集团等新生模式不断涌现,“破门而出”的医生越来越多,只要他们尝到了甜头,就会带动更多的观望者,最终,有望实现医疗生态多元化,就医选择多样化,医生从业形式个性化,从而解决看病难问题。

动态 65岁名医“兼职” 一周干足7天

韩德韬已65岁,在福建省立医院骨科工作了30年,去年底,他也加入了“多点执业”的大军,签约了福州一家民营医院——中德骨科医院,出任业务院长。

退休前,韩德韬已是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如今,他除了每周二上午、周五下午在省立医院门诊,其余时间大多交给了“新东家”,一周干足7天。他坦言,到了花甲之年,自己还这么“拼”,是为了圆梦。

“30年前,我就想办一所骨科专科医院!”韩德韬说,1984年,在福建做颈椎手术的,他是第一人,当时,他就想成立一所专科医院,一直没能实现。30年来,他不断摸索,做了5000多例手术,积累了不少经验,却熬到了退休年龄,只能退居二线,但他还想做得更多,这时,福州中德骨科医院抛出了橄榄枝。

“同行们都很振奋,说这是将来的路子,你先去试水,给我们探探路。”韩德韬说,福州中德骨科医院试运营不到半年,已有18个医生“加盟”,除了他在“兼职”,其他医生大多是辞掉公职“下海”创业的。

体验 近40万元器3天就到位

“民营医院,机制更灵活。”一上任,韩德韬就发现“民营速度”很给力:他在中德骨科医院做一台腰椎微创手术,需要的器械价值近40万元,3天就到位了,这在公立医院,流程至少要走半年。

条件好了,韩德韬铆足了劲,却突然发觉自己很“贫乏”。他说,长期在公立医院工作,同组的医生大多是自己的学生,没有平等交流的意识,思路也很局限,很多方案都是“领头人”一锤子敲定的。在福州中德骨科医院,医生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是拔尖的,他们常凑在一起,为了一个方案“争执”,常让他反省反思。

有时,遇到吃不准的病例,他就发朋友圈,邀省内的知名骨科专家一起研究。

犹如新手上路,韩德韬放下了“名医”身段,和病号边喝茶边讨论病情,每一次交流都不少于20分钟,病人可以获得更精准、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以前,他经常一上午看20多个病人,几乎每2分钟看一个,压根没时间细说。

时间长了,他和不少病人成了朋友,他们争相介绍病友,甚至有人从香港、台湾地区及澳大利亚慕名赶来。不到半年,医院日门诊量达20多人,日住院病人已超过20人。

现状 申请多点执业 福州仅21人

在福建,从三甲公立医院到民营医院“兼职”的医生不少。但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福州仅21名医师登记多点执业,莆田也只有61人登记,跟全省7万多名执业医师的总量比起来,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中间像隔了一道‘玻璃门’!”福州一家民营医院的负责人说,其实,多点执业的医生远不止这些。早在2012年,福、厦、漳、泉、莆5市就试点多点执业,但得“原东家”同意,去年9月,新政出台后,医生多点执业无需“东家”同意,可直接到卫生部门备案,也就是说,医生只需跟医院“打个招呼”就可以了,但他们邀了多个名医,都遭到拒绝,理由很简单:担心医院变相施压。

该负责人分析,大医院不会公开和政策叫板,但医生的职称评定、晋升、科研立项等都卡在医院手里,院领导不乐意,医生也不愿当“出头鸟”。为此,不少医生不愿公开申请多点执业,只以“会诊”的名义,悄悄到民营医院为百姓诊病。

“医生下海、兼职,需要勇气!”韩德韬说,他算幸运的,不到一周,就办妥了申请手续。对未来他很有信心,他说,不到一年,“医生集团”就以井喷之势在国内迅速兴起,目前,全国已有近百个医生集团。3月,深圳博德嘉联还获得了冠有“医生集团”字样的营业执照,仅一个月,就有300多名专家签约。4月,该集团又获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成为政府准入的医疗机构。

这无疑是行业的重要风向标。韩德韬说,尽管很多体制内的医生仍在观望,但他相信,只要第一批尝试者能良性运转,一定会吸引观望者加入,也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这支队伍。

专家说法 “单位人”身份 成最大阻力

“医生走出体制,是拦不住的。”我省医院管理专家张子平教授说,这是大势所趋,尤其是近年,险企办医、合伙人计划、医生集团等新生力量不断出现,有望带来多方共赢:医生能体现价值,患者能得到专业诊疗,民营医院能留住患者、增加收入,公立医院也能在竞争中提升品质。

他指出,一旦政策放开,市场需求的刺激,越来越多的医生会跨出体制,多点甚至自由执业,将来,医疗生态多元化,就医选择多样化,医生从业形式个性化,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目前,“单位人”的身份是医生流动的最大阻力,因为,医生与医院签订全职的合约关系,属于“单位人”,如果建立灵活的用人制度,实行契约式管理,打破“单位人”的身份,医生不再从一而终,成为“社会人”、“自由人”,由市场来调节医生的执业行为,才能根本性地解决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院院长也说,医师多点执业只是一种执业模式的改革,要改变80%病人在大医院就诊的倒金字塔现状,阀门是推进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医生流动机制,促进医生自由流动。他指出,在欧美、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多点执业的医生不多,更多的是自由执业,因为医生进修、继续教育等大多是自费,可以成为“社会人”,可自由流动,而国内的医生大多在体制内,培养周期长、后期投入大多由医院、单位承担,他们想成为“社会人”,这条路还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