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6版:金管家/钱经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民生银行消费贷把幸福“贷”进千家万户
银行消费贷创新产品频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6年4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银行消费贷创新产品频出
在创新产品的同时,银行不断简化贷款办理流程

N海都记者 刘龙海

在进行合理消费的同时,又能让资产稳步增值,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对一些人来说,导致这种不易的现实是手中的资金无法同时满足消费和资产增值。事实上,如果借助消费贷款,以上问题或许可以解决。

目前,我省绝大多数银行均推出了消费贷产品,这些产品各有特色。今年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倡金融机构对消费信贷产品进行创新。在新的政策环境和消费环境下,消费金融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银行推出综合信贷产品

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一些银行潜心于消费金融领域,进行产品创新。

此前,为更深入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广发银行与国际知名调研机构携手开展了“中国个人消费性贷款调研”,挖掘消费金融市场未来发展趋势。针对调研的情况,广发银行开发出了“E秒贷”、“自信卡”等消费贷款产品,产品推出后深受市场欢迎。相关统计数字显示,2015年广发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信用卡融资除外)新增放款额同比大幅增长超过200%。

围绕家庭客户设计产品,是一些银行进行产品创新的方向之一。建行的个人消费贷款适用于借款人本人及其家庭具有明确消费用途的情况,贷款类型包括普通贷款和额度贷款。兴业银行的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也是类似的产品,借款人拿到后可用于个人或家庭消费支出,以及其他符合相关要求规定的消费用途。

网络办理消费贷成趋势

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办理门槛相对较高,流程长,需要准备的资料不少。为了突破这一瓶颈,一些银行纷纷对消费贷款产品和办理流程进行创新,在网络上就能办理贷款,大大缩短了流程。

民生银行的民生消费贷就是这么一款产品,通过民生银行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就能申请民生消费贷。从登录网上银行或手机银行到提款,总共8个步骤就能完成民生消费贷的办理。民生消费贷最高可贷30万,最长3年期,通过网络化办理,可实现7×24小时随借随还。

招商银行的网络特色消费贷产品为“闪电贷”,它的目标客户群体主要是针对在该行办理过存款、理财、POS机等零售业务的优质客户,客户登录个人网银或手机银行,在“贷款管理”项目里就可以查询自己是否具有申请资格,并了解可申请的额度。

广发银行的“E秒贷”也可实现全线上申请,符合条件的客户几秒就能实现预审批,同时它还具有随借随还的功能。据悉,“E秒贷”推出一年,已有超过15万客户完成预审批。

□行业动态

福建工行自贸区金融服务交出不俗答卷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积极响应中央和福建省推进自贸区发展的号召,本着“创新导向、积极稳妥、分类推进、依法合规”的原则,积极支持实体经济,通过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流程创新,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融资成本、交易成本、风险成本,着力发挥大型国有银行支持自贸区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作用,交出了一份不俗的答卷。

比如,去年8月,工行自贸区平潭片区分行为区内中资企业福建力聚物流有限公司办理的578万欧元外债资金顺利到账,实现了区内中资企业借用外债的重大突破。据悉,中国工商银行自贸区福州片区分行为华映光电、港务集团办理的人民币跨境直贷业务近期也将落地。        (陈欢)

邮储银行福建分行助力福建经济发展

2015年,邮储银行总行与福建省政府签署5年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开启邮储银行福建省分行与地方政府平台的合作。一年来,邮储银行福建分行以“绿色金融”和“蓝色金融”为工作主线,坚持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定位不动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建设大局,在稳中求进的基础上,加快创新转型步伐,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成为支持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2015年,邮储银行福建分行各项贷款余额661.74亿元,比年初增加159.80亿元,增长26.29%,高于福建省同业平均增幅12.96个百分点。

(周珊珊)

长城资产与民生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日前,长城资产管理公司与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双方此前确立的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同业融资、不良(风险)资产管理与处置、并购重组、城镇化金融、投资银行、银行、证券、保险、金融租赁、信托、托管、员工个人金融、结算与现金管理、跨境及互联网金融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签约仪式前,长城资产总裁张晓松与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进行了会谈。张晓松介绍了公司改革发展的最新情况以及双方合作取得的成果。郑万春对长城资产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对双方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希望双方进一步全面深化合作,实现共赢发展、共同成长。        (俞正林)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