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丽明 林养东/文 马俊杰/图
关注理由 曾被誉为“东方威尼斯”的莆田涵江区,近年来花费重金治水。但近日不少市民反映,涵江治水只取得了短时成效,如今河水黑臭回潮现象较多,有负涵江昔日盛名(详见海都报27日A05版)。
海都记者昨日回访现场,发现数条内河水面上的垃圾有所清理,但水体仍然黑臭,污染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记者调查得悉,涵江区的“清水行动”进展缓慢,疏通的河道只占了计划总量的六成不到。不少市民担心“清水行动”将前功尽弃。
曝光点有所清理 水体仍黑臭
前天,海都报曝光了涵江区莆田六中段、东方廿五坎段河道“脏乱差”情况。昨日记者回访望江河莆田六中段,相对之前,河面上的垃圾确实有所清理,但下游仍漂浮着大量塑料垃圾,水体依旧发黑发臭。
在东方廿五坎段,此前出现的垃圾少了一些,但河面仍有大量枯枝落叶,块状的黑色黏稠物也随处可见。
市民王女士说,有关职能部门不能每次都等媒体曝光后,“只做表面文章,仅清理水面眼看得到的垃圾,却没有主动作为,想方设法根治水体污染”。
河道疏通 仅完成计划的59%
据了解,涵江区2014年4月全面启动河道清水行动,区财政投资693万元,完成河道清淤、疏通64.8公里。但疏通的河道仅占计划清淤任务110公里的59%。
涵江清水为何半途而废?据水务部门的说法,这里有镇村重视程度不足、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使得镇村河道并未得到彻底疏通,部分河段的防洪排涝能力仍较低。城区河道两旁居民区比较密集,随意倾倒垃圾、挤占河道等乱象依然存在,河道内障碍物多,排水不畅。
另据了解,涵江区还推行河道管理考评制度,推行“河长制”,落实河道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
部门重金治水,又出台了不少办法,为何百姓看到的却是污染频现的内河?有市民认为,治水不应只是花钱,却没力气问责,也不是在河道上设置几块公示牌就意味着实现了监管。
□声音
主动作为 实质改善内河
海都记者采访得知,涵江区投资上百万元建设重点河道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实现远程监测主河道的实时水清、河道状况信息。据水务部门有关人士介绍,平时监控画面拍到有人扔垃圾时,会立即通知人员前往查看并清理干净,但鲜有查处乱扔垃圾者。
市民林先生认为,若按目前的做法,河道整治就成了一个“无底洞”,不但要继续投入重金,部门疲于奔命,还不一定会取得成效。
“要有强有力的执法,不能一直处于被动。”市民吴先生说,目前存在的污水管网落后等问题也是因为职能部门缺乏“前瞻性”,他呼吁,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作为,让市民看到内河环境得到实质性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