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晋 李伟强/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精致的红色外墙砖雕和天花板倒莲花雕饰,两侧墙上绽放着鲜艳的不知名花朵,画风透着淡淡的南洋风情。本期“留住古味记住乡愁”带您走进位于莆田城厢区华亭镇园头村的华侨大厝,这三座大厝,是村内龚氏、陈氏和黄氏三大家族打造,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仍保存完好。
记者昨日获悉,城厢区已对园头村全村进行整体规划,并结合新村建设,做好古民居恢复保护工作。
古厝九间厢 龚氏古厝规模最大
推开古厝斑驳的木门,只听见“吱呀”一声,足以见证其沧桑的岁月。记者走进木门内看到,整个大宅完全由木头所建,大宅内雕梁上的金色凤头栩栩如生,梁下的石础雕刻着石榴和牡丹。
得知记者来观摩古厝,屋主龚先生停下手中的活,陪同记者介绍这座大厝。“这个大厝是我祖先建的,估计有近百年了,因为贫苦,龚氏家族的很多人都到南洋去,之后赚了钱,就回来修这座古厝。”龚先生说,当时住在古厝里的人非常多,不算上陈氏和黄氏家族的,就有大几十号人,但现在就他的母亲居住于此。
记者了解到,龚氏所建的古厝,是三大古厝中规模最大的,以“九间厢”形式构成,陈氏和黄氏则多为“五间厢”形式。由于建筑群规模庞大,记者沿着蜿蜒长廊行走,虽然古厝历经近百年,雕花色泽褪去大半,但仍可从残留的图案中,依稀看出当年古厝的辉煌与富丽。记者看到,每个厢房的顶梁和墙上都刻有雕花。此外,古厝的每扇窗户,其窗框内用竖向木条左右横向排列成行,并漆上各种颜色的涂料,可见在百年前,龚氏、陈氏和黄氏的祖先就已经懂得如何将建筑的装饰显得更加华丽多彩。
南洋历风霜 回乡建大厝
记者了解到,在古厝建成之前,龚氏、黄氏和陈氏家族的祖辈们生活十分贫苦,家族中的兄弟们便决定下南洋讨生活。在南洋赚钱后,就回来建房子,钱不够了,能建多少是多少。至今,这些华侨厝仍保存着当年的原工原料,后人并没有做过多的变动。
采访之余,黄氏家族的后人也向记者介绍了古厝的故事。据介绍,和当年龚氏祖辈一样,黄氏家族祖辈一起下南洋,到了如今的马来西亚。开始靠种菜维生,后来有了点小钱就开始种橡胶。之后又开了修车行,从修脚踏车开始,到后来发展成汽车修理行。经过5代人的艰辛努力,如今已变成当地规模较大的汽车经销公司。而历经近百年变迁,如今在马来西亚的黄氏家族也已发展到500人左右。
当年盖房的不易,更使后人倍感珍惜。“当时用于建房屋的主料‘一条石’,都是靠50个工人用一天的时间肩挑进村,光给工人吃的饭就把几个大米仓清空了。”
整体规划保护 留住乡愁
龚氏华侨厝的龚先生介绍,当年园头村下南洋的,主要是村内的龚、黄、陈三大家族,如今家族之间互有通婚、血脉相连,更想好好保护这份历史的遗存。据介绍,当地龚氏家族之前决定修葺老宅,已筹集十几万元,但要真正恢复老宅当年的荣光还是捉襟见肘。
记者从城厢区政府获悉,自2013年11月,园头村被列入莆田市第二批“幸福家园”试点村以来,该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保持古民居现状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村庄发展前景。
园头村村干部介绍,该村有龚氏故居等古名居8处,还有其他文化遗迹3处,目前已对全村进行整体规划,并结合新村居建设,做好古民居恢复保护工作。还将实施小区绿化、道路硬化亮化、公共厕所等配套工程建设;实施旅游步行道及部分村庄景观建设;利用该村区域、交通、产业和环境优势,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开发“农业观光休闲”和“农家乐”,让生态村留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