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考前“最后一课”该怎么上
“六一”前夕 安全用电进校园
看“精子之荒”又成“标题之黄”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5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前“最后一课”该怎么上

背景:高考临近,昨日有媒体报道,厦门市教育局一纸公文叫停了厦门学校毕业班“喊楼风”、“撕书风”。此举立即引发热议,有人支持叫停,认为撕书等行为有些过激;也有人反对,认为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据昨日本报Y01版)

幽默一下不妨试试

在中学校园里流行的喊楼,让我联想到了哈佛的裸奔传统。哈佛大学的本科生(主要是一年级)在期末大考前,会在著名的哈佛园里举行半夜集体裸奔活动——尖叫着跑两大圈,以放松极度紧张的大脑神经,据说这已经成了哈佛的传统,年轻人参加裸奔就是因为青春的无畏和自我的一种表达。

当然中西方文化有别,裸奔是不为我们所接受的。但形式虽有别,本质却相同。考前喊楼励志,很多人读出了“没纪律、缺斯文”,我却只读出了幽默感。我们习惯了一本正经的说教方式,难得让孩子们幽默一回、自嘲一下,何必急着喊停。如果怕出事,加强管理就好了;如果怕出格,加强引导就好了。

还有的人说喊楼无法达到减压的目的,我真想问,难道就剩这几天了,你跟孩子们谈谈心,减压效果会更好?    (渔人)

撕书不妥当 喊楼不必禁

首先,撕书虽然可以发泄考生的紧张情绪,但本质上却不文明,不仅污染校园环境,而且对书本、知识也大不敬,教育部门规范学生的迎考行为和毕业前的离校行为并无不妥。

不过,喊楼却有着明显的不同。首先,喊楼已成为一种高考励志方式,甚至在有些学校已形成一种校园文化,其本身并无什么负能量。其次,诚如有学生所言,与学校组织的高考宣誓、迎考动员和标语励志等刻板的活动相比,喊楼的形式无疑更活泼、更有激情,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教育部门没必要加以禁止。

这只是单纯的减压方式,把它上升到“教书育人”的高度有点走过头,这暴露出我们的教育至今没有摆脱发号施令、简单说教的窠臼,依然热衷于以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学生。

(李世荣)

喊楼太矫情静气更重要

笔者支持厦门市教育局的做法,因为学生心理疏导是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不是开展几个活动、几次心理辅导就能解决的;撕书、喊楼不仅有辱斯文,是不尊重知识的表现,更是矫情的表现。

助威也罢,祝福也好,喊出来确实是一种不错的宣泄方式,但这也恰恰暴露了心理脆弱的一面。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受半点委屈就寻死觅活,甚至走上极端,为什么做点事情总要喊出来,甚至说得比天还大?这就是承受能力的问题,是矫情的表现。

与“喊楼”、“撕书”相比,笔者认为摆正心态更重要,高考只能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并非一步输步步输,一步输了满盘棋,只有将高考当作平凡的一天度过,才能做到每临大事有静气,才会不愁今日无古贤。   (韩玉印)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