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继深圳、北京等多地学校频发“毒跑道”事件之后,浙江杭州外国语学校新校区又出现“毒草坪”,人工草坪被检出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超标,不少学生流鼻血、咳嗽,多名女生几个月不来例假。6月20日,杭外官网通报称,学校对田径场各部分进行取样检测,从人造草坪中检测出了有害物品超标的情况。
从原料入手,审视毒校园的各类问题,并由此提出具体性的建议,这固然是一种理性态度。但是,毒跑道和毒草坪的问题,显然不是废旧轮胎处理途径不规范的问题,而在于教育部门和学校在招标、施工、验收、环评阶段的审核、监管问题。正如循环经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睿晶说的,“如果行业规范,对废旧轮胎进行回收利用,制造塑胶跑道是有利于环保的好事,但目前塑胶跑道标准缺失、监管缺位,才导致了黑作坊的产生。”
回到毒校园的具体案例,成品塑胶跑道可依据两个国家标准,但均属于推荐标准,不具备强制性。人造草坪方面,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体育用人造草国家标准GB/T20394》大部分针对的是关于人造草坪的物理性能规范,对于环保要求,只有“铜、锌、铝、镉等重金属离子含量不大于20mg/㎡”。所以,国家强制标准的缺失,让校园运动场地失去了安全保护罩。
除却标准缺失,更重要的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方面的检测和验收。这一次杭外人造草坪问题爆发,就是在多名学生出现身体症状之后,校方立即对人造草坪取样检测,最终发现了问题。而在之前的招标、施工、验收阶段,是否存在相应的监管失位问题,值得关切。
让学生走出教室,奔向操场,这本是非常好的举动。但假如没能把握好质量问题,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
(原载《南方都市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