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7月初,洪水奔袭南中国,留下一片汪洋。长江中下游数个城市告急,数千万百姓家园受到威胁。这样的灾情镜头触目惊心,让整个中国都焦首煎心。洪灾,成了眼下最烫手的话题。
面对天灾,质疑和反思总是不胫而走。比如,某地领导抱病在抗洪前线指挥,网友纷纷质疑新闻图片是否摆拍;电视中频频出现人墙沙包,是否表明我们的抗洪手段过于原始落后……
就热点追问,一些权威媒体迅速组织对专家的采访,对事件的调查,出面释疑解惑,带病出征的领导,其镜头是在拍摄灾情时偶然捎带的;所谓德国挡水神器需要诸多条件比如硬路基,即便发达国家在洪水面前也时常得靠人力运送沙包……
民气可用。公众的质疑,尽管未必成熟,仍是推动抗灾减灾的动力。媒体的回应,尽管未必都有说服力,但这样的努力多了,真相仍会鲜明地浮出水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更应该主动站出来释疑解惑的,是各地各级领导干部。网上不乏一些偏激且不靠谱的猜测和谣言,什么某地溃堤在即,什么某女孩惨被淹死,往往在瞬间吸引公众眼球,传播效能极为强势,事后却证明纯属谣言。
对此,更需要领导干部及时回应,不能等到长了翅膀的谣言已经漫天飞舞,还把真相捂在嘴里,不敢发声。这不仅仅是公众的希望,也是对信息公开的制度要求。
在洪水肆虐的非常时刻,官民信息的有效沟通,是最大的凝聚力,也是公众情绪最好的镇静剂,甚至是一剂最有效的减灾良方。因为,在灾难中,真实的信息就是生命的线索……
(据7月11日人民网,作者李泓冰,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