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赵杨 包华 通讯员 王光华 文图
海都讯 仓山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区,更是活力四射的现代新区。回首仓山发展史,就是一部全区人民激情跨越的奋斗史。从传统文教区到城乡兼容区再到新区核心区,经过三次转型,实现了三次跨越发展,正崛起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仓山。
绩效四连优 担当拼出新仓山
“以前去台江、鼓楼叫进城”,这是一位老仓山常自嘲的话。如今的仓山,再也不是乡下。从传统农业区到城乡兼容区再到新区核心区,坚持发展为要的仓山,各项经济指标在福建省、福州市排名连续进位,财政总收入从全省第32名跃升到第19名、地方财政收入从全省第21名跃升到第16名,全区财政收入综合指数居全省第4名;连续四年荣获全市绩效考核优秀,GDP总量增速从全福州市第10名跃升到第2名……
谁也无法否认的是,如今的仓山,激情担当,已经举足轻重,成了福州发展的一员“尖兵”。抢抓首届全国青运会机遇,举全区之力圆满完成了海峡奥体中心一场三馆、运动员村等建设任务,奥体片区在短短四年间从旧村庄变为新城区;抢抓福州新区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新区核心区的先导作用,累计完成征迁交地近万亩,保障新区重点项目建设,三江口片区基础设施配套、现代产业布局等工作不断推进,福州新区三江口片区正式拉开框架;抢抓自贸区机遇,深入推进机制创新,出台了28项改革试点措施,特别在金融创新方面为福州自贸区实现了先行先试,还成功引入3000多家注册资本累计200亿元的优质企业。
民生优先 财政支出近七成
金山公园、花海公园、三江口生态公园、沙滩公园……仓山数不胜数的大小公园,也让市民在仓山的闲庭信步,不过是从一个公园到另一个公园。这不过是仓山民生的一个缩影。
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区”考核验收,荣获全国绿化百佳县区,生态仓山更加美丽;持续推进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地铁1号线南段、白湖立交等一大批重大交通项目顺利建成,仓山城市交通率先迈进“地铁时代”,仓山市民看在眼里,也甜在心里。
民生优先是仓山的坚持。五年累计民生支出70多亿元,占财政支出近70%,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116项,新建、改扩建学校68所,教育医疗等公共配套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精神文明建设、人文仓山建设深入推进,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试点,荣获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和全省文明城区、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区等称号。全区保持和谐稳定,综治考评连续两年并列全市第一,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先进单位。
未来新仓山 六大主导产业
仓山区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更是提出勇当新区排头兵,再燃创业新激情,也给未来五年立下目标,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仓山。
五年后的新仓山画卷,也就包括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成为福州经济“升级版”的标杆。到2020年,GDP年均增速9.0%;积极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体育休闲、会展经济、现代金融、总部经济“六大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规模,传统优势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比重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20%。
仓山区委也许诺,未来五年,加大民生投入,群众享有更均衡的教育资源、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具品质的文化生活、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成现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民生保障水平居省市前列。
前途是光明的,而过程是艰难的。仓山区委,也正要求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为未来的新仓山打拼。
举措一
坚持福州新区引领,打造开放开发新引擎,全面落实福州新区建设《行动计划》,坚持新区、自贸区“双轮驱动”,用足用好政策,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激发仓山跨越赶超新动能。
举措二
坚持发展都市经济,培育产业升级新优势。围绕构建具有仓山特色的都市经济体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举措三
坚持建设宜居城区,提升城市发展新形象。主动融入省、市发展大局,把宜居城区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统筹城区改造、建设、管理,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不断推进城市化进程,着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区。
举措四
坚持发展成果共享,构建民生保障新体系。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性,持续提升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举措五
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凝聚仓山发展新合力。持续强化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强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仓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