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4版:政事/快报
3上一版  下一版4
 
废弃古池塘成文保单位
首座跨海大桥竣工 可直通罗屿岛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8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秀屿区东庄镇营边社区埔尾自然村
废弃古池塘成文保单位

修缮后的池塘成为周边村民的休闲场所
古池墩未改造之前的面貌
中间游乐场所由原来形状建成乌龟样子

N海都记者 洪德木 文/图

海都讯 在秀屿区东庄镇营边社区埔尾自然村,有一个被遗弃多年的古池塘,在经过村民共同捐款建设之后,现在已成为周边村民休闲的重要场所。古池塘真实名称为“古池墩”,相传为埔尾村祖先在此掘土烧瓦而成,已有八百年历史,被当地人称为埔尾村的“母亲湖”、“风水宝地”,现已是莆田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据秀屿区东庄镇营边社区居委会书记陈元焕介绍,古池墩原本是一个池塘,在池塘周边的建筑还没建成之前,是当地村民浇灌农地的重要水源之一,埔尾村“母亲湖”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据立在古池墩旁边的石碑记载,古池墩占地9000平方米,明代陈聚华先生少年时,曾在墩上读书、休闲。据当地老人陈文荣介绍,陈聚华是东庄镇埔尾村人,是三一教创始人的再传弟子。

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由于古池墩周边村民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生活用水、污水排向古池墩,造成古池墩渐渐长出杂草。于是,当地村民征集募捐了300多万元进行改造。

记者在现场看到,改建完成之后的“古池墩”,由池塘、两个凉亭以及一个大屏幕组成,凉亭名称分别为望龟亭和池景亭。“原本只是一个遗弃的小池塘,改建后,已经是村民重要的娱乐场所。”陈元焕介绍说,一到晚上,周边邻近的村民都会到此散步,在广场上看宣传片,跳广场舞。

□小贴士

三一教,又名夏教,是地方性的民间宗教,由明代莆田人林兆恩所创,以“道释归儒,儒归孔子”为教旨,最初流行于莆仙方言区。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