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6版:教育
3上一版  下一版4
 
老艺人11年连办免费培训班
中国语文朗诵总决赛 莆选手获多个大奖
乡村教师待遇提升 评职称获倾斜
百名残疾人上种养殖培训班
聚德教育基金会 发放奖学、教金55万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艺人11年连办免费培训班
荔城区黄石镇的“惠洋十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老艺人们每年暑假开培训班,既让留守儿童有去处,独特的民间艺术又得到传承
荔城区黄石镇惠下村已连续11年,在暑假办免费的“惠洋十音”培训班

N海都记者 林养东 文/图

海都讯 每年暑假刚开始,荔城区黄石镇惠下村的一群孩子就带上四胡、单弦、八角琴等乐器,聚集在村里的少年活动中心,老艺人们在课堂上向他们不予余力地传授“惠洋十音”的精髓。这样的免费培训班在惠下村已经连续办了11年,来上课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这让老艺人很欣慰,既可让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又避免留守儿童前往水边、网吧等地。

“国宝级”音律传承面临青黄不接

“惠洋十音”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史料有记载:莆田十音“集盛唐古典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被称为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大瑰宝,它既有“江南丝竹”的音乐艺术风格,又有北方粗犷的音乐特征,是“闽中雅乐”的缩影,也是莆仙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据介绍,“惠洋十音”类别繁多,有近两千首的曲牌,使用独特的四胡、尺胡、单弦、飘笛等乐器。其中,主奏乐器四胡于上世纪80年代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2008年,“惠洋十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中。

“当下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这项民间技艺传承出现濒危局面。”年过七旬的老艺人方金寿告诉记者,这些年,一些颇有造诣的十音能手,因年事高退出舞台,有些绝技难以被传承,年轻演奏乐手技艺又尚未成熟,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使十音发展举步维艰。

非遗培训班技艺已传数百人

昨日,海都记者来到黄石镇惠下村少年活动中心,老艺人带着数十名孩子,吹拉敲弹出《古台序》、《荔枝楼》等民乐,优美轻快的声音萦绕在耳边时,仿佛置身在江南的小桥烟雨中。“今年有49名孩子报名培训班,年龄在8岁至13岁之间。”方金寿说,从2006年开始,这样的暑假培训班就没有间断过,今年已是连续第11年免费开办,多年来已传授了400多名年轻人技艺。

方金寿介绍,为了让这古老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方元往、方明通、吴志涛等老艺人虽然年事已高,但各个兴致高涨,利用暑假时间,组织村里的孩子们,免费传授“惠洋十音”的精髓。“上午下午都安排课程,每天有六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方金寿告诉记者,前两天,31名优秀学生还在村里举办了一场“演奏会”。而这些年,他们带领演奏人员还多次前往外地表演,得到众人的赞赏。

惠下村的吴村支书介绍,不少村民都在外地打工、做生意,培训班的孩子大多都是留守儿童,老艺人们多年坚持开办培训班,既帮忙看管孩子,又为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