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福建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基本路径。省委九届十六次全会作出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
为贯彻落实省委九届十六次全会精神,海都报今起推出“供给侧改革中的福建故事”系列报道,围绕创新驱动与供给侧改革两大主题,记录福建改革实践,共寻转型路径。
N海都记者 李拯 郑靓 文/图
关注理由 技术转移,这个专有名词听起来有些“高大上”,似乎离人们的生活很遥远。但如今,在各行各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如何利用好科技的力量,完成创新研发、转型升级,是每个企业都面临的难题。而位于福州工业路的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就是我省解决这一难题的“秘密武器”。
“大院大所有了尖端的科研成果,与真正的企业需求,往往是对接不上的。”中心主任、高级经济师陈志强,面对记者采访时感慨道:“红娘”不好当。破解“科研成果最后一公里”难题,他们必须一趟趟走基层,找到企业“痛点”。
中心搭桥,助传统支柱产业“换代”
建瓯,是我国的竹子之乡,规模不一的竹业企业随处可见。“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这样的‘原材料’产业,受到的影响很严重。”福建芝星碳业有关负责人说,想要转型升级,响应政府号召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得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增加产品附加值。
但是,竹子的深加工,技术难关不少,所需的科研力量,也并非一般企业所具备。比如,将竹子加工成活性炭,需要高温烧制,使其比表面积达1000m/g以上,还得有高度发达的孔隙结构,才能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达到过滤、净化、消毒作用。而要将其专用于吸附工业重金属,难度更大。
“我们先在网上成果征集,了解院士专家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再到闽北山区调研,将竹产业的需求反馈给专家。”陈志强说,科研都在大城市里,但更应该被“送下乡”。多次考察后,中心为专家和企业“搭桥”。
今年5月,海峡技术转移专场——竹产业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会,在建瓯召开。会上,福建芝星碳业顺利与中国林科院林产化学工业研究所达成合作,对接“吸附工业污水重金属的专用活性炭技术”项目,迎来一支高端科研“生力军”。
在京结缘,ITTN入闽为企业“输血”
走入国家技术转移海峡中心,入驻机构的名字和中心的名称一样,乍看之下有些生涩、拗口,却又让人不由生出严肃、深奥之感。陈志强说,来自国际、部属院所、985高校、海峡两岸的技术转移机构,首批就有18家入驻。
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ITTN),与200多个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长期合作,其拥有的庞大科技资源,可以连接全球技术为闽企“输血”。
然而,它与中心的结缘颇有些偶然。2014年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ITTN举办了部分分论坛。可穿戴设备引起了与会省科技厅领导的兴趣,在ITTN的论坛上一听就是一整天。会后,科技厅领导力邀ITTN来我省设点,双方一拍即合,ITTN福建分中心应运而生。
目前,ITTN福建分中心已有多个项目落地,其中,今年“6·18”期间的“智慧医疗科技成果对接会”,共带来90多项世界先进技术入闽找“婆家”。
打通科研机构、企业两大“闭环”
机构的科技研究、企业的技术利用,将这两个“闭环”打通,是中心成立的初衷之一。
中心通过举办各类专场对接会,推动科研机构的科技、人才、信息等资源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结合,成为助力我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力举措。
“用工荒”、“用工贵”,一直困扰着劳动密集型企业,福建三恒集团意图通过“机器换工”,缓解用工压力。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哪里才有这样的项目?企业陷入有需求但寻路无门的窘境。
了解到不少企业有这方面需求后,中心搭台,举办了“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百项科技成果推介对接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及下属研究机构,与108家福建省内外的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现场对接。三恒集团也顺利达成合作协议,为企业移印钢板的磨板全自动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此外,福建省瑞奥麦特轻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也在会上找到了自己满意的项目,新增产值5000万元、利润1000万元,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