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5版:湄洲眼·看湄洲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尺讲台 铸就海岛师魂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6年8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尺讲台 铸就海岛师魂
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宋大霆34年扎根湄洲岛,默默耕耘,为海岛教学事业奉献了一切
宋大霆(左一)教孩子们学习乐器
2003年开始,宋大霆大 胆尝试乡土特色教育,引莆仙戏入校园,并开设莆仙戏艺术班

N海都记者 蔡学伟 通讯员 林春盛文/图

海都讯 人生的幸福是拼搏还是享乐,生命的价值是索取还是奉献?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答案。对于从教34年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宋大霆来说,他的人生答案永远是拼搏和奉献,他将他的大半生都献给了湄洲岛上的那小小的三尺讲台。近日,海都记者采访了宋大霆老师。

煤油灯下的长谈 让他有了留下的勇气

对于1963年出生的宋大霆来说,他永远也忘不了来到湄洲岛上的那一天。从莆田当地一所师范学校毕业的宋大霆被分配到湄洲高朱小学任教,那是1982年的8月30日,他满怀憧憬地踏上了岛,但当时眼前的一切,让他心里充满了巨大的失望和落差。在湄洲高朱小学大门前,他看到的是没水、没电、没路的校区,学校甚至连围墙都没有。

宋大霆出生在省级优秀教育世家,爷爷宋湖民桃李满天下,是第一个掌握世界语,精通俄语、英语的莆一中语文教师;伯父宋元模是莆田市知名人士、政协委员、退休老教师;父亲宋元材是南安师范校长、离休老干部,本来他完全可以留在城里,拥有更好更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可是现在,面对的却是这样一座破烂不堪的学校,这多少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也许是看出了宋大霆的不安,当天晚上,时任校长的庄国霖以及学校的老师特地来找他聊天,双方坐在煤油灯下,开始了长谈。

“听说你还懂音乐,我们早早就向学区校长要定你了!”庄国霖朴实的开场白中充满了期待。当时庄国霖说,海岛闭塞落后,人才奇缺,条件远不如城里,多年来,一个个教师都调走了,希望他能留下来多待几年,为小岛多培养一些人才。这一席朴实的话语,让宋大霆有些感动,也给了他留下来从教的一丝勇气。

孩子期待眼神 坚定驻岛信念

在岛上的第一个学期,宋大霆领到的是全校最艰巨的教学任务,他不但担任了一年级班主任,还担任了这个班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即“包班”。上课的第一天,他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就引起了班上56名孩子的好奇和崇拜。要知道,此前孩子们在岛上听的、说的都是莆田本地话,从来没有接触过像样的普通话,更不用说如此标准的普通话。那一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围绕在他身边,就连下课也跟着他。

“黑黝黝的脸上透露出渴望知识的眼神,至今我仍记忆犹新。”宋大霆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坚定了在岛上执教的决心,因为,他不能让这样的眼神失望,不能让这里的孩子失望。

当时学校里没有水,要到1公里外村庄里排队提水;没有电,只能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岛上交通不便,他回一趟家就要折腾一天。由于渡船班次少,交通不便,周末放假才一天半,回家一趟得花一天,呆在家里实际上只有半天时间。为了不影响教学,他几个月才回家一趟,当时每个月领着38.5元的工资,连回家的路费都不能多花。每天晚上,上完课回到宿舍,屋前房后一片漆黑,只有呼呼的海风刮个不停,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做完了该做的工作,大都已是深夜了,这时潮声特别的响,也常常勾起他对城里“灯红酒绿”的遐想,但也更坚定了他改变海岛面貌、培养人才的决心。“落后的海岛与城里形成强烈对比,更加坚定了我改变海岛面貌、培养人才的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宋大霆说。

多次深入走访 渔家女孩重返课堂

小朱过去是宋大霆的学生,现在已经成了宋大霆的同事。说起自己能从一名小小的渔家女孩,成为现在光荣的小学老师,小朱对宋大霆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农村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作为一名父亲早亡的女孩,小朱的母亲并不希望她读太多的书,而是希望她多留在家里帮忙干活。于是,小朱成了宋大霆老师班上经常旷课的学生。为了这个旷课的女生,宋老师多次到小朱家家访,可却一次次地碰壁。

每次家访,小朱的母亲都以“我女儿要在家织渔网,干农活,赚些零钱,再说女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早晚都要嫁人”为由,拒绝让宋老师带小朱回去上课。

经过一番了解,宋大霆老师了解到,小朱的父亲在一次海难中丧生,家境十分贫寒,所以小朱的母亲想让女孩辍学。“当时我的心在颤抖,这地方穷就穷在愚昧无知,如此重男轻女。一个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家庭脱贫的希望。”宋老师说,在和村支书商量后,村支书帮忙劝导,宋大霆帮小朱交了学费,让她重返校园。在宋老师的帮助下,小朱终于重返课堂,这也最终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

2003年,宋大霆挑起湄洲第二中心小学校长的重任。他敢为人先,大胆尝试乡土特色教育,引莆仙戏入校园,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学校被定为莆仙戏进校园示范校。他还开展以海洋知识和妈祖文化为主的地方性课程《海西家园》的编写,把它分为海洋篇、旅游篇、民俗篇,并编纂成册,办出学校特色。

34年坚守清贫 如今荣誉无数

三十年如一日,宋大霆在海岛上默默耕耘,桃李芬芳,岛上的居民都把他当成自家人“阿宋”。有一次,他突发急性阑尾炎,岛上居民拆下自家门板,天亮将他抬进城就诊,让他倍感温暖。一些学生偷偷将自己晒的鱼干放在老师门口,淳朴的学生让他无法忘怀。在岛上默默耕耘了34年,宋大霆没有多少积蓄,但他却觉得自己很富有。看着一个个孩子考上大学,走向社会,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他就觉得很满足。

在岛上的这些年,一个个外地的老师都相继调回城里了,几次回家母亲看着瘦弱的他,吵着要找人将他调回城里。按理说,父亲是离休老干部,完全可以将他调到城里的学校,但当他面对着岛上的领导、学生和渔村人的挽留,他最终没有满足母亲的心愿,继续选择留在了海岛。

“我既然选择了三尺讲台,就应该照亮别人、奉献自己;既然选择了那块黑板,就应该写下真理、擦去功利。”这是宋大霆在笔记本上写下的承诺,他也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承诺。

近几年,宋大霆赢得了许多荣誉,2004年被评为市级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05年被评为福建省骨干校长,2002年被评为湄洲岛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被评为湄洲岛杰出人民教师,2004年被评为莆田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2012年被评为省优秀校长。

为了学校的发展,为了孩子的明天,他不辞劳苦,投入满腔热情。在这块14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他为了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甘于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用心血和汗水辛勤耕耘,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汗水和智慧写下朴实无华的奋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