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养东/文 马俊杰/图
海都讯 莆田“九头十八巷”位于闹市古城内,街衢纵横,里巷交错,自宋代至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九头十八巷”虽时有变更,但其奇特的地名却一直为百姓所津津乐道。位于文献路旁的居仁巷是其中一条古巷,至今仍大部分保留了当年的模样。上世纪50年代极具规模的木器厂、配套的澡堂、老式院落都还依稀可见。昨日,海都记者走访了城中古巷——居仁巷,感受古巷风韵。
古巷原样都还有迹可循
昨日上午,海都记者走过繁华的步行街,穿过一片喧闹声后,拐进路旁的一条小巷子,这一里一外,如同置身于两条不同的轨道。路口斑驳的墙面上挂着一个路牌,上书居仁巷,古巷长100多米,中间一条仓后路将居仁巷分成南北两巷,贯通梅园西路和文献西路。
居仁巷充满了古巷风韵。海都记者留意到,两侧分布着多座老式院落,大门、窗户等都是用古老的材质做成,样式独具一格。古巷深处的一大门上,还依稀写有“澡堂”、“欢迎光临”等字样,虽然大门上了大锁,但依旧能感受到昔日人群进进出出的繁华景象。
在“澡堂”旁是上世纪50年代莆田县极具规模的一家木器厂,是一座石质的三层建筑,虽然年代久远,且外墙上长了不少藤蔓植物,但依旧保持了当年的模样。如今木器厂早已歇业,一家印刷厂租在这里。
古巷里流传不少名人轶事
透过老式的屋脊是一栋栋高楼大厦,一走出巷子立马能感受城市的繁华,而居仁巷藏在繁华城中,独享一片闲逸,与繁华无关。
据文管专家介绍,居仁巷之名初见于上世纪初《莆田县志》,新中国成立后,巷名仍沿旧名,在特殊年代,曾一度被更名为反帝路。1980年恢复旧名“居仁巷”,沿用至今。至于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以前,郡志未见以居仁巷命名。根据记载,居仁巷在上世纪一二十年代以前,邑人或统称为“东门街”。清朝,曾在这里建置守备“东门营”。乾隆志《里图考》中,义井街亦有巷曰:东门营,或为居仁巷之前名。
专家介绍,在居仁巷北端,这里世居宋史学家郑樵后裔郑氏家族,俗称“下郑”,建有郑氏祠堂,上世纪末旧城改造时,文献路向东穿过祠堂而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