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今日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寻访“绝命后卫师”悲壮足迹
今日榕略升温 明起再迎降温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访“绝命后卫师”悲壮足迹
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近6000闽西子弟血洒湘江;海都记者重访红三十四师的长征历程,缅怀闽籍英烈
纪念碑上刻着福建籍烈士名单
广西兴安县的福建籍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

N海都记者 周德庆

关注理由 10月17日起,电视连续剧《绝命后卫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献礼之作,该剧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福建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全景式地再现了以闽西子弟为主体的红五军团红三十四师,为掩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浴血湘江、几乎全军牺牲的悲壮历史事迹。

该剧一开播,就引起了我省乃至全国观众的共鸣和热捧,不少观众边看电视剧边擦眼泪。日前,海都记者重访红三十四师的长征历程,揭秘近6000名闽西子弟血洒湘江的历史壮歌。

朴素闽西子弟 有着“硬脖子”劲头

与以往的许多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不同,《绝命后卫师》中凸显的更多是像“赖老石头”父子、“木子李”、“林金堂三兄弟”等普通的红军战士。他们都是闽西客家人(原来的闽西地区包括现在三明宁化、清流、明溪等地),说着一口客家话,参加红军前,有的是种地的农民、有的是木匠、有的是小商贩。

该剧导演董亚春说,该剧把描写刻画的重点放在红军基层指挥员和普通士兵身上,他们的出身、经历也许不同,但大多数都是农民子弟,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这些人能坚定不移地跟随红军的脚步,凭借的是闽西子弟“硬脖子”的劲头和“坚持到底不当逃兵”的朴素信念。

编剧钱林森说,剧中的很多人物、故事都是在采访和搜集资料中,根据真实故事艺术加工而成的,“闽西的革命烈士名单中,就有像丘老丸子、赖老石头等名字”。

2011年,省党史研究室、省民政厅等单位,在广西兴安县——当年湘江战役主战场上建了福建籍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纪念碑,碑上刻着有名有姓的在册闽西烈士1114名,其中龙岩606名、三明508名。

“罗告化老、赖满妹老、蔡南斗生、林李妹子……”海都记者从碑上刻着的烈士名单中,看到许多类似“赖老石头”一样的闽西子弟的名字。多数党史专家认为,这些朴素的名字,多数从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走出,毅然参加红军,在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他们用生命和鲜血保卫了红军主力和党中央。

在纪念碑的背后有一段碑文写道:“他们(福建籍儿女)中有上万人在湘江战役中英勇捐躯。特别是担任全军总后卫的、基本上由福建籍儿女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近六千将士,为了掩护中央机关和大部队行动,被围阻在湘江东岸,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壮烈牺牲。”

宁死不当俘虏 师长绞断自己肠子

据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介绍,红三十四师是由闽西人民子弟兵逐步改编、组建起来的,全师约6000人,正式成立于1933年春,师、团干部大多数是原红四军调来的骨干和红军学校毕业的,整个部队士气旺盛、战斗力较强,在红军长征前的“反围剿”中,屡建战功,长征开始后,该师担任全军的总后卫。

1934年11月月底到12月月初,这支英雄的红军部队为了掩护红军主力顺利突破湘江,在湘江东岸,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浴血奋战。

“弹药打光了,红军指战员就用刺刀、枪托与冲上来的敌人拼杀,直杀得敌人尸横遍野。我团1营有位福建籍的连长,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肠子被敌人炮弹炸断了,仍然带领全连继续战斗。阵地上空铁火横飞,前沿工事被摧毁,山上的松树烧得只剩下枝杆,红军部队伤亡越来越大,但仍英勇坚守着阵地,继续顽强地战斗着。”红三十四师师团级干部中唯一的幸存者、开国中将韩伟(时任红100团团长),1986年回忆起这场惊天动地的血战时,心情依旧久久不能平静:为了不当俘虏,师长陈树湘受伤后,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了肠子,英勇牺牲,全师近6000名官兵绝大部分壮烈牺牲。

韩伟将军是湖北黄陂人,1992年在北京病逝。弥留之际,他对儿子说:“湘江战役,我带出来的闽西子弟都牺牲了,我对不住他们和他们的亲人……我活着不能和他们在一起,死了也要和他们在一起。这样我的心才能安宁。”

目前,韩伟将军的骨灰安放在闽西革命烈士陵园,与红三十四师牺牲的战友们永远长眠在一起。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