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蔡学伟 文/图
海都讯 11月13日上午,湄洲岛上风和日丽,首届湄洲女发髻技艺表演赛在这里隆重举行。来自岛内的33名选手和岛外的66名选手共聚一堂,现场梳制具有湄洲特色的“妈祖头”,用自己的精湛技艺,展现“湄洲女发髻”独特魅力。
一个发髻需要20多件饰品
记者在现场看到,每一位选手都配有一名发型模特,在发型模特的面前,摆着一张桌子,上面放满了头簪、饰花、发卡、发胶等多种器物。选手们现场梳制“妈祖头”,需要在一个小时内完成自己的作品。
一位参与比赛的选手邓小姐告诉记者,她是泉州人,在莆田的一家车行从事汽车销售工作。之前到过湄洲岛,见过湄洲女所梳的“妈祖头”,觉得十分好看,也对发髻的制作产生了兴趣。两周前,得知莆田将举行首届湄洲女发髻技艺表演赛,便欣然报名参加了。参加比赛前,她只学习了两节课,其他都是根据主办方提供的教材和视频自学的。虽然现在的梳制手法并不成熟,但她对能近距离了解“妈祖头”的制作,已心满意足。
据了解,梳制妈祖头十分复杂,一个发髻梳制完成,至少需要20多件饰品,其中仅定型用的发卡就需要12枚以上。再加上花饰、银饰的搭配及插放,梳制一个发髻,至少要几十分钟。此次参与比赛的99名选手被分成老、中、青三个组别。选手中年龄最大的80岁,最小的年仅17岁。
展现传统艺术 推动非遗保护
据主办方介绍,“帆船头、大海衫,红黑裤子寄平安”是湄洲女的传统形象。帆船头造型的湄洲女发髻与大海衫、红黑裤子并列为湄洲女服饰的三大显著特征,此发髻相传为妈祖生前亲自设计,妈祖一生未嫁,将身心许于大海,独创的发髻是妈祖短暂的一生中“帆髻示志”的象征。“髻为帆、针为锭、线为缆”,湄洲女发髻中各个配饰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寄托湄洲女对出海打鱼的亲人一帆风顺、平安归来的美好祝愿。
2009年9月30日,“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2016年3月,妈祖文化写入中国“十三五”规划纲要。作为世遗“妈祖信俗”的子项目之一,湄洲女发饰、服饰于2008年6月即被列入莆田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湄洲女发髻的技艺,承载着妈祖文化的独特内涵和象征意义。
举办“湄洲女发髻”技艺表演赛,正是旨在以培训促传承,扩充掌握“湄洲女发髻”技艺的人员队伍,进一步推动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