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闽都榕城是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除有“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称的三坊七巷外,福州还有许许多多的
巷弄,凝结了一代代福州人的生命记忆,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它们多以当时的一些老建筑命名,有书香味,也有虾油味。
时间推移,街巷拆迁,道路扩建,随着老建筑的消失,这些巷名也就渐渐成了历史的回声和人们茶余饭后的怀旧话题。近日,福州市民政局给一些小巷竖了新路牌,用起老名字。民政局工作人员说:“这些路名大多只有老人知道,年轻
人基本不知情,而了解路名背后历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记者走进这些小巷,寻访老街巷的故事。
N海都记者 郑靓 刘世泉/文 林丹/图
海都讯 八角楼巷,位于井大路北侧,别看如今小巷仅有几家小店依巷而立,可民间传说这里从前却是赫赫有名的晚清将领沈葆桢的出生地。当年沈家八角楼坐落于此,巷子因此得名。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八角楼已经不在,这里的故事也鲜为人知。
90年代变了样 曾是热闹小街
下午5时,井大小学迎来一天最热闹的时段,刚放学的孩子像一只只小鸟,飞入家长怀抱,叽叽喳喳讲述校园趣闻。与热闹的小学相比,旁边的八角楼巷显得很安静。巷子从西北斜向东南,偏僻曲折,一排便利店、小吃店生意也略显冷清。
“这里从前也是条热闹的小街,90年代拆的拆,搬的搬。”欧阳阿姨在八角楼巷住了三十多年,她告诉记者这里早不是从前的模样,“很多孩子从外地回来,都找不着路了。”
至于这里为什么叫作八角楼巷,欧阳阿姨等老居民也不知原因,“我们搬过来时,就没有八角楼了,只有这座普普通通的老房子,叫做八角楼大院。”
1981年,曾在附近的省工商联工作的王先生也说,当年这里有小池塘、小亭子,还有几棵大树,风景幽美,但也遗憾未能一睹八角楼的真容。
相传八角楼是沈葆桢祖父购置
记者查询资料得知,八角楼于1952年被拆,原本是沈家人的住宅,颇具江南庭院风格,仅甬道就有十几米,内有花厅、庭院和明三暗五的三间排双层大屋等结构,其天井之大令人咋舌,可在此舞灯。沈家人深居委巷,其址无名,故民间取沈家八角楼为巷名至今。
沈家大户,何许人也?据传,八角楼为晚清名将沈葆桢的爷爷沈东序所购。众所周知,宫巷沈葆桢故居是沈葆桢任较高职务并有较高收入之后,按月寄钱赡养父母,父母用积蓄所购,人们推断八角楼才是沈葆桢的出生地,但未有正史记载。
沈家后人曾表示,沈葆桢弟弟沈辉宗的曾孙、用福州话重编了海军密码的沈鼎新,当时就住在八角楼同一个大院里。福州第一次沦陷时,沈鼎新担心重要物品来不及运出去,当夜都埋藏在沈家八角楼下,包括几道圣旨、沈鼎新编的密码和一些神秘的东西。沈家后人还曾在地板上将东西吊下,还加上几门炮。据传这一带曾出土过炮,也算一例证。
孙中山曾做客八角楼巷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到各省游历。时任南京临时参议院参议长的林森得知消息后,立即电告福建都督府政务院,速电邀孙中山先生莅闽。
孙中山先生的福建行,也有八角楼的故事。据传,当时住在八角楼里的沈秉锴是同盟会会员,沈府事先已知孙中山先生会到访。沈鼎新的名字也是孙中山取的。
记者了解到,这些故事埋藏在一封孙中山写给沈家的信中,写于民国十二年六月十五日,其中就提到“自赴贵府之后……”并留下“孙文”字样和私章。书信真伪可考,但如今八角楼巷变迁巨大,很难看出历史的痕迹,难免令人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