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郑靓 刘世泉/文 林丹/图
海都讯 察院庄巷,位于福州光禄坊南侧。如今的它,是一条充满着市井味道的小巷,来往的人流,店家喧嚣的叫卖,让这条小巷好不热闹。
时光回溯百年,曾经的福州米仓,车水马龙,往来运米船只穿梭其中,一片欣欣之景。而当年的那些往事,随着时光迁移,过去的热闹景象留在了街巷的历史记忆里。
曾是福州米仓 现成热闹小街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光禄坊南侧的察院庄巷。巷弄呈T字形,一条架在光禄坊与灵响路之间,约摸四五米的小巷,排满了大大小小的商铺,柴米油盐,应有尽有。巷子的尽头,连接着热闹的灵响路,这里仿佛福州市井生活的一个小小缩影。
顺势往前,巷子的斜西南侧,是一栋栋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单元房。走到尽头,有两栋小院落,院里花开正艳,甚是清幽,与不远处热闹的小街形成鲜明的对比。
“察院庄巷连着三坊七巷,以前是福州的米仓,大量的大米从这里销往福州各地。”从小在巷子里长大的庄先生说,巷子旁刚好有一条内河,察院庄的米商利用内河的航运之便,可节约大量的交通成本。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原本喧嚣的米仓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林立的商铺。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地区不断建起单元房,察院庄巷的原本面目渐行渐远。
曾是旗人领粮之地 或为办案者宿舍
察院庄巷之名,从何而来呢?据传,巷子原是明代福宁道西察院旧址,也就是古时办案的单位,故名察院庄。对此一说,研究福州风土文史的专家林国清老先生不太赞同,他认为“庄”字意为宿舍,这里有可能是当年西察院的工作人员所居住的地方,但这未经考证。
比起察院庄巷,更多福州人喜欢叫这条巷子“三十二门巷”。据考,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为照顾旗人领粮,在此建一宅,结构特殊,门开三十二扇,巷因此得名。“这幢建筑是如何特殊,是不是确实有三十二扇门,现在已经找不着资料了。”林国清说。
不过,清朝时旗人作为“国家之根本”,享有高于汉人的待遇,有据可查。《榕腔杂钞》:“若论旗下大爷,自古逍遥,日日早(每天早晨)……飰(饭,福州俗字)食饱七处客调(游玩),踢建(踢毽子)共(和)拍求(打球),盲哺头(晚上)成群结阵,佉(‘去’之俗字)射圃里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