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长征起点 红军烈士“守魂人”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6年11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征起点 红军烈士“守魂人”
长汀松毛岭,88岁的老党员钟宜龙,寻找、收殓、祭扫红军烈士遗骸,六十余年从未间断;今年,他又用毕生积蓄20万元,自费筹建红色展馆
钟宜龙老人接受海都记者采访
老人的家距松毛岭红军无名烈士纪念碑有10里山路,因年事已高,他无法到达,海都记者代他向纪念碑鞠躬

N海都记者 周德庆/文 黄启鹏/图

感动理由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龙岩长汀县松毛岭山脚下的南山镇中复村,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

今年初,中复村88岁的退休老党员钟宜龙,花光毕生积蓄20万元,将祖屋修缮一番,办起了红色家庭展。他要告诉后人和来访者有关自家家族和中复村的红色记忆,更重要的是要告慰长眠在松毛岭一带的近万名红军烈士的英灵。

上世纪50年代,他组织村民在松毛岭收殓了约3000具红军无名英烈的遗骸。每年清明,他都会像祭扫家墓一样,祭扫红军无名英烈。他说:“我想起参加红军的父亲,埋骨他乡,无人祭扫,很心痛,松毛岭保卫战牺牲的红军英烈,都是我的亲人。”六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钟宜龙满头白发,腿脚也不利索了,他办起红色家庭展,要换一种方式继续为红军烈士“守魂”。

所有努力,只为告慰像父辈那样的英烈

钟宜龙的家,在中复村长窠头自然村。自懂事起,他就知道自己是“一粒红种”。

钟宜龙出生不到5个月,身为秘密农会会员的亲生父母就被反动民团杀害,是堂舅钟大廷和妻子涂从孜把他抱回家当作养子。之后,养父钟大廷参加了红军并长征,从此再也没有回家。直到1949年后,全家人才知道养父战死在江西。

此外,四个舅舅参加红军,三个音讯全无,而养母涂从孜五姐妹,有四人的丈夫当红军牺牲……悲怆的家族命运,将红色的信仰深深刻在钟宜龙的灵魂里。

“不仅是我家,整个长窠头村都为红军,为苏维埃,牺牲了太多太多。”上世纪80年代,钟宜龙退休后,在全村展开了详尽的入户调查,“乡苏维埃主席钟大波被民团杀害,脑壳被砸烂,是我母亲涂从孜脱下一件衣服掩盖其头部。后一任乡苏维埃主席陈春孜四兄弟参加红军,全部牺牲,一家十二口,连3岁的幼儿都被国民党杀害……”

钟宜龙说,像钟大波、陈春孜烈士,他们都已经没有后人,遗骸还埋在荒山野岭上,“想起他们,我是不是该做点实事来告慰这些英烈,至少应该让后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这30多年来,钟宜龙为全村红军英烈和红军烈属,整理了3000多份原始资料。据他的田野调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长窠头村总人口不到500人,其中为革命牺牲113人,占总人口的1/4,有62户绝户,7姓人中只剩6姓,其中陈姓被灭绝。

现在,他每月退休金大约3500元。年初,他拿出全部的积蓄二十余万元,将祖屋装修一番,办起了红色家庭展。他不会电脑打字,以5元/张的价格,请人将村里烈士和烈属的名字和故事,整理打印出来,张贴在自办的红色家庭展的墙上,“和他们付出的牺牲相比,花掉这些钱又算得了什么呢?”钟宜龙说,所有的努力,只为告慰像父辈那样的英烈。

盼年轻人接力,继续为红军扫墓

82年前的秋天,红军在松毛岭与国民党激战七天七夜,“双方死伤枕藉,尸遍山野,战事之烈,空前未有。”这是红军长征前在东线的最后一战,为长征转移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当时,长窠头村是红军战士医疗队所在地。那一年,钟宜龙6岁,吓得不会哭了,“国民党的飞机和大炮,炸得松毛岭都在颤抖,受伤的红军,脸上都是血和泥……”他记得一批又一批的红军伤员,被当村妇女游击队队长的母亲涂从孜和乡亲抬下山。千余名伤重不治的红军战士,被草草掩埋在村里一座叫“青草湖”的荒山上。

红军长征后,母亲带着他四处躲藏,连一件过冬的棉衣都没有穿过,直到1949年长汀解放。

1950年,担任中复乡治安委员和武装委员主任的钟宜龙,带领村里的上千男女民兵,配合解放军在松毛岭剿匪。为了剿匪,他们放火烧山,最终逼出了土匪,却被眼前的另一番景象惊呆:

当年松毛岭保卫战的战场上,红军烈士的遗骸、弹片、弹壳、红军的生活用品,满山遍野,到处都是。“我看着心在滴血,这些红军烈士和埋在‘青草湖’的红军烈士,跟我的父辈一样,他们都是为了这个新中国而牺牲的,而且他们大多数人都很年轻,没有留下名字。”钟宜龙回忆,他和村民,怀着沉重的心情,挨个山头寻找、收集红军烈士的遗骸,经过几年的努力,收殓了约3000具烈士遗骸,并把他们埋在了红军烈士为之战斗过的松毛岭上。

1953年8月1日,钟宜龙和乡亲,在松毛岭山腰上的319国道旁,建起一座简易烈士纪念碑。从那以后,每到清明,钟宜龙都会买上香烛纸钱,挨个山头祭扫无名英烈。

“我老了,走不动了,年轻人又多出去打工了,像‘青草湖’的红军无名烈士墓群,现在已经是杂草丛生。”钟宜龙说,他希望年轻一代能接过他的班,继续为红军无名英烈扫墓,“千万别忘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