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志坚
海都讯 2016厦门(海沧)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于昨日上午开跑,近1.8万名跑者参加了这一赛事。最终,男女冠军均被肯尼亚选手摘得。其中,约书亚基·普科里以1小时24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萨拉·切普奇奇尔以1小时7分52秒的成绩夺得女子组冠军。但让人扼腕的是,比赛中,两名男性跑者出现突发状况,不幸猝死。
昨日下午2时30分,赛事组委会发布通报称,比赛中,跑者林某某在距离终点4.5公里处倒地,邻近的医疗志愿者和骑行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医师在2分钟内赶到现场,发现该跑者心脏骤停、呼吸停止,立即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120接报后,迅速赶往现场继续抢救,并送往海沧医院抢救。
跑者吴某某则在到达终点后倒地,心跳停止、呼吸微弱、瞳孔放大,现场医疗点医护人员立即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并迅速送往海沧医院继续抢救。
遗憾的是,两位跑者送抵医院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组委会对死者表示沉痛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并表示下一步将积极做好相关善后事宜。
□提醒
长跑锻炼 量力而行
专业人士提醒,坚持长跑,增强体质,是一件好事。但跑者需量力而行,在参加半马等赛事前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进行前期训练。参加比赛前三个月,要有基本的训练量(建议每周至少4次跑步训练,每次不得少于5公里,比赛前至少要有一次25公里以上的拉练)。
比赛前,至少提前一天到比赛城市,比赛前一天不要消耗体力,尤其不要旅游、闲逛;比赛前一天的三餐,尽可能吃你熟悉的东西,以清淡为主。
比赛当天,要早起,一定要吃早饭,早点到场;起跑前无需做大运动量的热身,以防过度消耗能量;起跑后,不要冲动,应控制速度,量力而行。
近年,随着“跑步热”持续升温,国内已发生多起半程马拉松跑者猝死事件。在为悲剧扼腕的同时,很多跑步爱好者也困惑:为什么在赛道上出事的总是半马选手?
为何半马夺命凶猛
半马难度“打折”?“冲动型参与”最危险
为何是半马出事多?有专业人士指出,首要问题,恐怕是出在人们的认识上。
许多业余跑者认为,比起全程马拉松,半马“难度打五折”,可以靠意志力坚持跑完。“半马怡情,全马伤身”等说法,也在网络上盛行。但在专业人士眼中,这些错误认知,比跑马拉松本身更危险。
专业跑步教练王晓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参加全马的选手几乎都需要进行系统的长时间训练,比较了解自己,但很多参加半马的年轻选手属于“冲动型消费者”,不少人平时可能只能跑5公里或者10公里,但感觉21公里的半马只要“咬咬牙就能跑完”,并没有去了解自己的身体极限,在比赛时容易发生意外。
盲目追求名次 终点前冲刺很致命
回顾半马猝死案例,记者还注意到:大部分发生意外的跑者,都是二三十岁左右的男性,出事地点多在终点线前四公里内。
对此,有运动医学专家指出,很多参加半马的年轻跑者,参赛经验不足,甚至缺乏基本的运动常识,在大赛上容易兴奋过头。特别是冲刺阶段,盲目追求好成绩,往往忽视了心脏功能可能出现的问题。“冲刺时,下意识加速,可能造成心率超过200,远远高出他们可以承受的极限。”
浙江著名跑者陈盆滨曾提醒,在跑步中,跑者要一直倾听自己身体的声音,“一旦出现胸闷、心悸、出虚汗,甚至有呕吐症状,必须立即停止。”
有长跑教练建议,参赛跑者最好佩戴有监控心率功能的手表,养成关注自己心率的习惯,在平时训练中也要了解自己的最高心率。
主办方应提高风险意识 加强安全保障
有专业人士指出,要防止猝死悲剧发生,半马赛事主办方也应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安全保障。
比如,赛事主办方必须要让申请者提交近期的体检报告,而不能采用简单的免责协议,撇清责任了事。同时,比赛中必须要有充分的医疗保障。例如,东京马拉松,每隔3分钟的路程就会有2人一组的志愿者,携带心脏除颤仪在路边待命。
此外,提高参赛条件,也能大大降低赛事的风险。像2015年的北京马拉松,就取消了半程项目,只设全程项目,拒绝缺乏长跑能力的跑友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