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陈燕燕 通讯员 唐卫红
海都讯 上周,两天时间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失去了两位中青年医生,一位因主动脉夹层破裂,另一位因心肌梗塞。他们的离去,为身边的人敲响了警钟。
福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主任医师陈萍说,每年秋冬,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如何科学防治?12月17日,“海都慢性病讲堂”再次开讲,邀请福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萍、老年科主任卓健,传授从医近30年的经验。
讲座后,该院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老年科、内分泌科、疼痛科、眼科等专家将联手义诊,免费为读者测量血压、血糖,检查眼底等。到场读者可获赠颈椎牵引理疗券一张,价值50元。主办方还将赠送15个心电图检查(价值25元)、5个24小时心电监测(价值207元)、5个心脏彩超检查(价值265元)、10个腰椎四维牵引理疗(价值480元)名额给有需要的患者。
胸痛2小时 依哥险丧命
“每5例死亡中,2例死于心血管病。”陈萍说,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2.9亿,是肿瘤的1.3倍。与全国的发展趋势一样,近年,福建的发病率也大幅上升,但很多人直到犯病,才警觉死亡离自己那么近。
最近,马尾32岁的林依哥突感胸闷,冷汗冒个不停。他躺了2小时,疼痛加剧,被紧急送到市一医院,做了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陈萍推断是急性心梗。冠脉造影提示,右冠脉近中段几乎100%堵死。医生紧急植入支架后,他在重症监护病房住了8天,才逐渐好转。
“没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为什么突然心梗?”林依哥心有余悸。陈萍分析,林依哥身高1.7米,体重却超过160斤,平时常加班熬夜、喝酒应酬,每天抽烟一两包,却不注意体检、监测,才引起心梗,险些丢了性命。
入冬易心梗 运动应节制
“一旦急性发作,极易猝死!”陈萍说,目前,我国每年新发心梗60万例,发病急、未及时治疗,死亡率约五成左右。有些人认为,心梗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患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大多和生活压力大、应酬多、生活不规律有关。
“每延迟1小时,死亡率增加10%。”她说,一些人发生急性心梗时,可能没有不适症状,或仅出现头晕、肢麻、乏力、上腹部不适、恶心等症状,却随时可能猝死。
但陈萍强调,心血管疾病不可怕,可防可治。研究显示,80%的心脑血管疾病由危险因素引起:高血压占35%,抽烟占32%,高胆固醇血症占11%。这些危险因素,只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就能大大降低风险。
“每年11月至来年3月,医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病人特别多。”她说,近日,福州忽冷忽热,大家要少熬夜,戒烟少酒,生活规律,懂得减压,保持愉悦心情。有晨练习惯的老人,最好等太阳出来后再运动;不要剧烈运动,可步行、慢跑、骑车、游泳、做健美操、跳舞等,每天早晚各半小时,微微出汗为宜。心血管病高危者、大于40岁且平时很少活动的人,应在较大运动量锻炼之前,做心电图运动试验评估风险,以防意外。运动中一旦出现胸闷、胸痛、冒冷汗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拨打120,快速送达有能力疏通堵塞血管的三甲综合性医院。
名医阵容
曹文瑜:福州市第一医院副院长、消化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胃肠疾病的诊疗、消化内镜的诊治。
陈萍:福州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擅长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等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重症的抢救。
卓健:福州市第一医院老年科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中风、头痛、帕金森病等神经内科疾病的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老年保健。
黄贤辉:福州市第一医院疼痛科主任、副教授,擅长脊柱内窥镜、射频、关节镜等微创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坏死、糖尿病足、骨性关节炎等。
陈占彪:福州市第一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擅长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及眼表疾病、眼外伤的诊治。
杨冰洲:福州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医师,擅长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的治疗。
□讲座信息
讲座时间:12月17日上午9点
讲座地点:福州市第一医院综合楼五楼礼堂
报名方式:1.可拨海都热线95060报名;2.关注海都健康公众号“有医说医”,发送“爱心讲座+姓名+手机号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