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高校人才竞争 别玩成“砸钱抢人”
肉眼鉴定
关于校园霸凌 新加坡名校老师有话说
急救医生配望远镜 有何猫腻?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6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焦点
高校人才竞争 别玩成“砸钱抢人”

背景:为争创“双一流”,不少高校不惜血本到处“挖”人,只认钱不认情的人才流动让许多高校头疼。与之相伴的是各种“人才计划”。这些各类人才计划的背后是大笔的经费拨款、高度的经费集中,而过于集中势必会产生新的浪费。(据12月15日《中国青年报》)

抑制了其他人才

或许,对于大学教师而言,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名学者、名教授顺势跳槽,轻轻松松就获取了超额的物质回报;而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教师却无缘分享这场盛宴,反倒不得不忍受收入差距扩大所带来的失落感……

的确,提升高校教师职业回报乃是大势所趋。可问题在于,这一轮硝烟弥漫的大学教师争夺战,仅仅只是促成了极少数顶端名师收入的跨量级暴涨,却并没有转化为全行业待遇的普遍改善。这种“赢者通吃”的局面,导致了经费、资源等的高度集聚,而这必然意味着原本属于年轻教师的给养与空间将被极大压缩。当各大高校千方百计地招揽一部分人才,却也在不知不觉间抑制另一部分人才,这无疑很是讽刺。

砸钱抢人的游戏,玩到最后必然是有钱的名校得到更多的名师。而这,几乎等同于优质师资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等同于地域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格局再次被人为加剧。这种“损人利己”的人才竞争策略,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可谓贻害重重。 (然玉)

太过功利和浮躁

高校“血本挖人”,实质是为了自己的“门面”,一方面是争创“双一流”有人才指标,另一方面是为了宣传,借此提高学校形象,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均不是真正的爱惜人才。的确,教育部应该出台政策,规范人才的无序流动。但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人才观,首先,对于“拔尖”人才不能过分慷慨,无论是打造“拔尖”人才还是“挖人”都不能以“天价”对之,“拔尖”人才再有能力,也只是个体力量,况且许多“拔尖”人才是团队的结晶,不能过分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其次,要善待普通人才,要多给普通老师机会,让他们得到培训和科研的机会;再次,要形成尊重人才的氛围。高校是人才集中的地方,本该是最尊重人才的,可却将眼睛只盯在了“拔尖”人才方面,则是错误的,也是极需要得到修正的。

高校血本挖人,与爱惜人才无关,其骨子里则是十足的“功利”和“浮躁”。这是需要警惕的。 (前溪)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