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李帅/文 林丹/图
海都讯 昨日是冬至,福州民间一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因为冬至同样意味着团圆。这一天,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搓(米时),煮熟蘸豆粉吃。按照传统习俗,孩子们还唱起民谣,“搓(米时)齐搓搓,年年节节高。大人添福寿,伲仔(小孩)身增高”。歌词亲切通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全家搓(米时) 过个“团圆节”
翁文峰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福州,喜欢研究福州的传统习俗。他说,旧时福州人在冬至前夜就忙碌起来了,全家人一般不外出,都围坐在桌子边。桌上摆着福橘、一对红蜡烛及12双红筷子,还要放一对胖乎乎的泥人男女娃娃,名为“回进宝”,取“回回进宝”之意。这些年,传统的“回进宝”泥人雕塑已经很少见了。
这时,女主人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糯米粉,加入开水,揉捏成圆形长条,一家人把它搓成丸子。手巧的女孩会将糯米团捏出寿桃、鲤鱼造型,象征老人长寿、吉祥如意。出嫁的女儿也要在冬至这一天,给娘家父母送上亲手做的(米时)表达孝心,这一传统在福州民间一直保留至今。
冬至前夜搓的(米时)分两种:一种乒乓球大小,当夜就蘸裹黄豆粉和红糖吃掉;另一种是桂圆大小,留着冬至当日清晨祭祖后,家人当早餐分食。现在,随着传统文化和习俗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年轻人都要回到父母身边,陪父母一起过个“团圆节”。
也有一些传统小吃店看到了冬至的商机,纷纷出售 的半成品原料和黄豆粉蘸料,这样一家人就可以更轻松地享受美食了。
开酿青红酒时 就知春节将至
翁文峰出生在仓山区的城门镇,父母虽都已68岁,但冬至还是会像往年一样,酿制青红酒。这是老福州必不可少的习俗。酿酒可以说是一举两得,不但青红酒是醇香的佳酿,而且酿造过程中产生的红糟,也是福州菜最重要的调料。
临近冬至,翁文峰的父母就开始忙碌了。先是把酒缸洗干净,然后洗米。酿造青红酒一般选用最好的糯米,用木桶放在铁锅上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糯米铺开晾凉。接着,在洗净的酒缸里装入糯米、红曲,再倒入适量的冷开水。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青红酒就酿好了,这时酿成的酒主要是用于春节前后饮用。
冬至酿好的青红酒,不但用于送礼和宴席上饮用,而且煲鸡、鸭、上排、猪蹄汤时,加入青红酒,汤的味道特别好,还有滋补的作用。翁文峰告诉记者,相对于一家人围坐搓 的冬至民俗来说,酿制青红酒并不算“刚需”,但每当看到家里开酿青红酒时,他就知道,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日子到了,春节也快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