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8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海岛“老文青” 义务普法三十年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6年12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海岛“老文青” 义务普法三十年
漳州东山县95岁的林建德,从无到有,自创法治学校,30年免费为老人传授法律知识
林建德在给老人们上法律课

N海都记者 周德庆 文/图

感动理由 2016年12月21日,冬至,漳州东山县铜陵镇的一座宗祠里,挤满了数十名前来听课的阿公、阿嫲,白发人听白发人授课。

这是一间面积约70平方米的简陋教室,却见证了一位老人持续近30年义务普法的路程。1987年,“校长”林建德自费创办了这所老年法治教育学校,学生从寥寥无几到如今的一课难求,近30年的坚守,他白了头发,耗尽了钱财,却将学法、守法、尊法的种子,深深地埋入东山岛。

“校长”已经95岁,他的普法之路,经历中国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1986—2015)的整个过程。据了解,林建德普法时间之长,福建唯一,全国仅有。东山,这个以谷文昌、灯塔、海滩闻名全国的美丽海岛,又多了一道美丽风景。

花甲之年学法 为医老人“心病”

林建德家住铜陵镇的顶街老街,从家到自创的法治学校,大约只有300米。可这短短的路程,却是一段坎坷、艰辛的路。

小儿子林泽泉告诉海都记者,“爸爸一辈子都是文艺青年,退休在家30多年,除了上课,都是在家读书、看报、写教案。”老人精神矍铄,但有点耳背。

1956年,歌剧《望夫归》在东山县公映,引起轰动,主创者正是林建德。当时,35岁的他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笔杆”。这是一部取材于当地“寡妇村”、描写国民党逃往台湾前大肆抓壮丁的写实剧本。不料,一年后,他因此被扣上了“大毒草”的帽子,蒙冤入狱5年,直到1979年才获得平反。1982年,退休在家的林建德,不甘心“坐在家门口”等老,和朋友在街上开办了一所中医诊所,免费为老年人看病。

在问诊的过程中,林建德发现求医老人的“心病”多于“身病”:子女不孝、家庭不睦、产权纠纷……而老人们对法律几乎一无所知。

“在法治不健全的年代,我曾因文入狱,退休后,又碰到许多老人有理不能伸张。”林建德告诉海都记者,普法的初衷是为了“医好”老人的心病。

1985年6月,林建德拿出一个半月的工资,报名了一所法律函授学校,“从小到大,我只断断续续入过三年半的学堂,所有的知识都依赖自学。”这个贫穷渔民的孩子,凭着勤奋和好学,用两年的时间,系统学完了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法、民事诉讼法等课程,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帮助村民解难题 坚持普法赢人心

今年,林建德的老伴高银英不幸去世。谈起老伴,林建德感慨颇多。

“她是学校背后的顶梁柱。”林建德回忆,1987年,他自筹经费利用旧祠堂开办全县的第一所老年法治学校,学生寥寥无几,老伴却用实际行动默默支持他。

1989年和1990年,林建德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先后为村里的两位老人,在法律上解决了养老难题,“从那以后,听课的学生就开始多了。”

每个月的1日、11日、21日的上午,是林建德固定讲课的时间,上课时间超两个小时。每逢上课,镇上的老人就像过节一样涌向教室。为了准备教案,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法制日报》《福建日报》等报刊,还购买了一堆法律书籍。

冬至那天的课堂,海都记者现场看到:小小的教室里,挤满了约50位阿公、阿嫲,林建德当天讲的是《反家庭暴力法》,引起了这群白发学生的极大兴趣。

“只要身体允许,我会继续自己的普法之路,这所学校凝聚了我和老伴30年的心血和感情。”面对未来,林建德说,他已经开始了“七五”普法之路。

据当地司法部门统计,创办法治学校30年,林建德为当地村民义务提供法律咨询3000多人次,调解家庭纠纷600余起,其中有100多件是涉及台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