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周德庆/文 黄启鹏/图
海都讯 19年前,因小儿麻痹症落下二级残疾,行走不便的郑峰,不顾父母的反对,执意来到离县城23公里的农村中学——南平市顺昌县际会中学任教,“很害怕学校会照顾我,让我做后勤。”
现在,际会中学成了当地的“名校”,以中考成绩不输顺昌一中而闻名。郑峰是该校的“明星老师”,连续15年担任初三两个毕业班的语文老师,学生中考成绩多次名列全县第一。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45岁的郑峰抱起吉他,在语文课堂上弹唱海子的诗歌《九月》。他说,在乡村,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是能有效结合的,“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工匠,一点一滴地将人文精神,引入农村孩子的心里。”
不顾家人反对 毅然扎根乡村中学
省优秀班主任、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与挂在头上的荣誉相比,郑峰更喜欢安静地教书。
1992年,郑峰从南平师专中文系毕业,分配到家乡顺昌县洋口镇一所中专,“父母很开心,离家近,方便照顾。”可呆了5年,郑峰体验不到快乐,“工作比较轻松,主要是给工人扫盲。”
当他提出要到偏僻的际会中学教书时,父母极力反对,“你腿脚不方便,生活上谁照顾你?而且跑那么偏僻的乡村工作,老婆你都找不到!”出于对职业的热爱,也想挑战自己的郑峰,还是选择去这所乡村中学。
上世纪90年代的顺昌乡村,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而乡村教育更是面临孩子辍学的难题。
“当时农村穷,学费又不低,辍学的孩子不少。可我想,不管以后人生的轨迹如何,至少应该完成初中的教育。”郑峰回忆,为了班上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他和同事租了一辆柴三机,一家家做家访,走遍了际会所有的村落,“柴三机到不了的地方,我就步行。雨季山路泥泞,经常摔成泥人。”
顺昌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郑峰带的班级几乎零辍学,成为全县教师的楷模。
摸索乡村教学方法 激发孩子们的潜能
19年的时间,当年的很多同事都回到城市工作,但郑峰没有走。同事说,以郑峰的教学成绩和资历,完全能胜任县城任何一所中学的工作。可他说,乡村没有城市的喧嚣,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摸索“如何教好乡村中学语文”的课题。2016年,他还接手了另外一所中学的初中语文课程,为了两校的往返方便,还特意雇了一名专职摩的司机。
在课堂上,郑峰和学生讨论城市最新的热播美国电影《钢锯岭》,启发学生思考“战争和信仰”的问题。他把季羡林、莫言、马尔克斯、海子、林清玄等喜欢的作家带入课堂。
“语文是积累性的基础学科,和城市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基础会薄弱些。”郑峰说,刚开始他也没什么方法,经过多年的积累,他总结了一套适合农村孩子的教学方法:先快速地把课本的知识讲授完,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个性化的思考拓宽课外阅读。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景物与情欲”的关系,他在准备教案时,甚至将《红高粱》影视剧的所有版本和莫言的文字都找齐了。
“我不喜欢填鸭式的教学,我要把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激发出来,让他们爱上语文,享受到文字阅读的快乐。”郑峰认为,与考试成绩相比,更重要的是要将“真、善、美”引入到孩子的心里,点燃他们对理想的渴望。
学生眼中他很温暖 同事眼中他很纯粹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的下午,雨下得很大,郑老师一瘸一拐地来到田里找我,让我回学校上课。”近几年,郑峰老师教的学生,逢十周年、五周年聚会,都会邀请他,不少学生都会动情地回忆起往昔温暖的场景。
不少学生都对郑峰的课印象深刻:两年前,郑峰在课堂上朗诵散文《妻子的空位》时,“文章中对亲人的思念,把全班同学都感动得哭了。”有一次,因粉碎性骨折,“郑老师坐着轮椅,拄着拐杖,给我们上景物描写的作文课。”
同事评价郑峰“是一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而郑峰认为自己“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只是喜欢教书”。
扎根乡村中学近20年,郑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中考成绩多次获全县第一,吸引了不少周边乡镇甚至是县城的孩子转学到际会中学读书。而他还是一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一共撰写了2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等各级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多次获得顺昌县和南平市说课、公开课和片断教学比赛一等奖。
郑峰告诉记者,上周末他参加驾考,居然在考场碰到3位学生。一声“郑老师”,让他觉得特别美好,“当你白发苍苍时,在火车上,在公交车上,在陌生的城市里,突然遇到往昔的学生,蓦然回首,所有的付出、努力,你都会觉得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