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17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30年坚守 农技“铁人”两换肾
新闻搜索:

版面导航
2017年1月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30年坚守 农技“铁人”两换肾
沙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黄秀泉,为给农民寻找最好的稻种,已完成2000多个水稻新品种试验;饱受尿毒症困扰,先后两次换肾的他,只要一出医院,便扎进试验田,从白天忙到凌晨,从未改变
黄秀泉在办公室接受海都记者采访

N海都记者 夏雨晴/文 黄启鹏/图

感动理由 在同事眼里,51岁的黄秀泉是个“铁人”:26岁时,换了第一个肾;35岁时,又换了第二个肾,可只要一出医院,他就白天下地做试验,晚上记录数据到凌晨,30年来,似乎从未休息过。

因为长期服药,他还出现了视力下降、胆囊结石、高血糖、肠胃病等多种并发症。可为了给农民寻找到最好的稻种,他拖着病体,先后完成了200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的相关试验。

2013年12月,他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说:“干一行爱一行,是人生最起码的意义,各行各业都需要人做,我的工作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只是力所能及地完成本职工作。”

白天风雨无阻 凌晨两点仍不歇

1月是农闲时节,对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是难得轻松的日子,可黄秀泉还是早早来到办公室。

因长年下地,他的皮肤黝黑,双手布满厚茧,说话时总会露出憨厚的笑容,很难想象,这是一个重病长期患者。“种地、记录数据,挑出最好的种子给农民。”黄秀泉向海都记者解释自己工作的“朴实”。

1986年,黄秀泉从三明农校毕业,来到沙县良种繁育场,当了一名农技员。当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的中科院院士谢华安每年都来,对全国种植面积最广的“汕优63”水稻进行一系列试验研究。

跟着谢院士学习,黄秀泉感受到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魅力和重要性。从那以后,他便一头埋进了水稻试验田。天刚放亮,他就和农民一起到田里,播种、插秧;夜幕降临,农民收工,他回办公室录入各种数据,“那时候,常忙到凌晨两点多,隔天一早还要下地。”

除了工作量大,农业试验还需风雨无阻,“该播种的时候,大雨也得下地,不然,种子试验的效果就要打折扣!”

同事们说,黄秀泉太“拼”了,累坏了身体。

拖病忘我工作 证明自己还“活着”

1991年6月,高温、高湿。为降低汛期农田积涝、植株倒伏的风险,黄秀泉带着3名技工开沟、整渠、排水。劳累多日,他脸色苍白,呕吐不止,病倒了。

在县医院,他被诊断为急性肾炎,医生劝住院治疗,黄秀泉却坚持只开药,“最忙的时候,哪里走得开?”之后,病情越来越重,每天右腰钻心地疼。

领导、同事不放心,劝他到大医院复查,结果是“尿毒症”,26岁的黄秀泉不得已做了肾移植手术,“那段时间,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术后,他仗着年轻,更加玩命地工作。

一年后,移植的肾开始出现排斥,“到后面,眼睛充血,基本完全失明,写字的时候几乎贴着纸,那时候有很重要的项目,我想把它做完再说。”黄秀泉回忆。

8年后,那颗原本脆弱的肾再也无法支撑,肾功能完全丧失。

在去福州治病的路上,黄秀泉陷入昏迷,“那时候,很危险了,但是,老天还是眷顾我的。”

2000年9月,黄秀泉做了第二次肾移植手术。不过,两次换肾后,长期的抗排斥治疗和药物的副作用,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许多脏器不同程度受损。此外,还有视力下降、胆囊结石、高血糖、肠胃病等多种并发症。

“电脑表格现在要放大好多倍才能看清,能工作说明自己还‘活着’。”黄秀泉很乐观。

41岁才结婚 同事看着心都痛

记者了解到,沙县良种繁育场承担着南方稻区(国家)、省、市及有关科研院所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试验、筛选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等试验任务,每年有200多个品种在这里进行试验。

试验田有200多亩,尽管有工人协助完成,但从试验种子装袋、浸种、催芽、播种、育秧,到田间小区安排、插秧,再到之后的补苗、施肥、耘田、除草、喷药、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田间管理,黄秀泉都要全程参与。

30年来,他已经完成2000多个水稻品种(组合)的相关试验,提供水稻新品种试验审定现场20多场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基层农技工作并不难,但一定要有耐心。”

一心扑在工作上,加上身体的原因,一直到41岁,黄秀泉才结婚,至今都没有孩子。

同事介绍,黄秀泉工作时特别认真,“常常趴在田间不理人,身体也不注意,看着都心疼。”

医生建议他别再搞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因为肾移植患者免疫力较低,蚊虫叮咬或者小划伤就有可能造成感染,而黄秀泉的工作量又大,又常在烈日下工作。

他说:“干一行爱一行,我喜欢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