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人民日报
1月17日,辽宁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开幕。辽宁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代表省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对外确认,辽宁省所辖市、县,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在2011年至2014年“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当地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因数据造假被中央巡视组点名
2015年辽宁财政收入增幅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对此,陈求发在报告中解释,“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数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报告援引了国家审计署2016年的一份文件:“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
记者从有关渠道获悉,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累计虚增财政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
2014年,中央巡视组首轮巡视辽宁时严肃指出,“辽宁全省普遍存在经济数据造假问题”。
部分地市每人要多交税千元
2014年以来,辽宁经济数据很难看。地区生产总值是负的,财政收入一段时期两位数下滑,固定资产投资60%~70%地下跌,主要经济指标大幅下降。
当地经济研究专家介绍,一些县区过去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沈阳周边一个县,2013年统计的财政收入是24亿元,审计署审计后“修改为”不到11亿元,而类似情况并非个别现象。
财政收入数据造假,“吹牛也要上税”,也让辽宁一些地市付出惨痛代价。一个地级市市委书记告诉记者,在分税制体制下,财政收入虚增的税收数额,也要按比例向中央和省上缴。前几年财政收入虚增空转,百姓没有得到好处不说,相当于平均每人要多交税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