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三项目获全国人居环境领域最高奖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7年1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省宜居环境建设再添彩
三项目获全国人居环境领域最高奖
全国45个,我省占3个,创历年最高,分别是厦门市集美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项目、泉州市永春县大羽村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走廊
厦门市集美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中的一个处理站
厦门市集美区村庄,污水治理后的溪流
泉州市永春县大羽村成立白鹤拳表演队
驿站,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项目

N海都记者 陈恭璋 实习生 王命华

海都讯 昨日,海都记者从省住建厅获悉,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名单正式出炉,全国45个项目获奖,我省厦门市集美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漳州市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项目和泉州市永春县大羽村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由原建设部于2000年设立,含综合奖和范例奖,是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这是我省参评该奖项以来获奖项目最多的一年。

省住建厅有关人士介绍,2016年,我省宜居环境建设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补短板、增投资、促宜居”的总体思路,继续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是硕果丰收的一年:全年安排宜居环境建设项目8842个,年计划投资2160亿元,完成投资2437亿元,占年计划112.8%。2017年,我省宜居环境建设必将再上新台阶,为建设新福建作出新贡献。

2016年 我省宜居环境建设的丰收年

昨日,省住建厅有关人士介绍,2016年,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全省百万建设者攻坚克难、忘我工作、努力奋斗下,紧扣十二个主题,取得显著成效。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新一轮“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全省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的1000个整治村、100个示范村和58条美丽乡村景观带完成年度整治任务,总投资193亿元。宜居环境建设三年行动,累计超过四分之一村庄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整治完成3700多个村庄,建成130余条美丽乡村景观带。

农村危房改造。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开工2.878万户,其中,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1.25万户已全部竣工,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2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95.6%,其中各类棚户区改造完成投资581亿元。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4.6万套。全年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13.45万套,基本建成13.1万套。

市政线网“五千工程”。安排项目2703个,新改扩建城市道路1282公里,雨水管网1017公里,污水管网1427公里,供水管网1172公里,燃气管网1060公里,共完成投资774亿元。

城市公共停车场建设。安排200个公共停车设施建设项目,已完工164个,完成投资21.9亿元,累计建成并投用停车泊位2.85万个。

城乡污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方面,全省共建成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厂99座,规模503万吨/日,市县污水处理率达88.6%,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9.3%。农村污水治理方面,启动“大江两溪”1公里范围外100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全省共有564个乡镇覆盖污水处理设施。推进130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已建成634个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新改建三格化粪池1万多户。

城乡垃圾处理。新改扩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8个,处理规模1600吨/日,共建成132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全省73.4%乡镇(682个)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系统,3600个行政村基本完成垃圾治理任务。

城市排水防涝、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启动重大排水防涝项目147个,计划投资53.7亿元,完工77个项目,开工51个项目,完成投资43.4亿元。全省排查494处涝点,完成整治315处。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厦门市试点区域35.4平方公里,福州市试点区域面积57平方公里。黑臭水体治理方面,全省共摸排黑臭水体85条,完成治理27条,开工28条。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全省新开工建设70公里,建成管道20.1公里,累计完成投资15.1亿元,平潭列入第二批国家管廊试点城市,全省已建成或投用地下综合管廊100公里(含缆线管廊50.5公里)。

城市园林绿化。全年完成投资45.5亿元,城市(县城)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面积达2600多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达850多公顷,新建绿道1096公里。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三项指标居全国前列。仙游、武平、德化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通过省级审查上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平潭、闽侯、古田获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称号。

“三边三节点”。开展城镇“三边三节点”整治提升项目201个,年计划投资136亿元,开工183个,完成投资160.5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比例117.7%。其中省级重点项目30个,年计划投资12.3亿元,开工28个,建成完工21个,完成投资13亿元,完成年计划投资比例105.63%。

传统村落和古民居保护发展。重点扶持和改善提升大田县济阳村等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组织实施保护和整治项目66个。104个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累计达229个,总数居全国第六。新增78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项目:

厦门市集美区村庄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厦门市集美区下辖2镇4街,共60个行政村居,222个自然村,建成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万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村庄常住人口急剧增加,至2015年达59万人,日排生活污水约7万吨。村庄建设历来是城乡建设的短板,尤其是污水处理。原先村庄多数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散流式直排村内池塘、周边溪流,严重影响了村庄生活环境和溪流生态环境。

集美区自2014年起在全区208个村庄(扣除14个拆迁村庄),全面实施生活污水收集处理,通过全面收集、规范处理、达标排放,根本解决村庄污染顽疾,全面改变村庄生活环境和溪流水环境,致力打造村庄“环境整洁、配套完善、自然生态”的宜居环境,构建周边溪流“水清、岸绿、景美”的和谐生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

208个村庄全面实施污水处理

在省住建厅和厦门市政府的指导下,集美区政府成立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借助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业力量,探索村庄污水治理。2014年起,集中三年时间对208个村庄全面实施污水处理。

据介绍,集美区邀请专业团队对全区村庄污水种类、现状、未来产业及人口发展、村庄周边地势、周边规划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梳理调查,组织编制截污控源专项规划。创新推行“互联网+污水治理”运营模式。建立分散式处理设施网络实时监测系统,建成后每个设施管理维修工人的手机里都将装有APP,能够实时监控,精确定位,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污水设施正常高效运转。

全区村庄污水系统性治理

经过持续整治,全区村庄污水得到系统性治理,其中,管网设施全覆盖,新建208个村庄污水收集系统,新增管网约1100公里,延伸市政管网14公里,新建56个设施,每日新增收集、处理污水能力8.3万吨,分散式污水处理的排放标准由一级B转为一级A。

村庄面貌大提升,在污水治理基础上结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19个村庄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重点村,5个村庄为省级示范村,3个村庄获评省优秀示范村,1个村入选省首批传统村落。

溪流水质得到改善,结合小流域整治对辖区三大溪流周边1757家工业企业废水进行整治提升;完成58户大规模养殖场退养。农民增收有新来源,农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人均年总收入19894元,位居全省第二。

永春县大羽村 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大羽村位于福建省永春县城西北部、大鹏山麓,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春白鹤拳的故乡,面积2.76平方公里,人口440人,耕地251亩,山地870亩。

永春县于2012年在全省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将大羽村列入首批县级示范村。四年多来,大羽村以“环境优美、生活甜美、社会和美”为目标,以永春白鹤拳文化为主线,通过实施村庄规划、村庄整治、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美化绿化等一大批项目,有效地推动特色文化型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典范。

发展特色文化型新农村

大羽村明确发展特色文化型新农村的建设思路和目标定位,将“白鹤拳文化”和“生态绿色”两大主题贯穿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以白鹤拳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建设中国永春白鹤拳史馆,成立白鹤拳表演队,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办白鹤拳文化节。

整治环境促宜居。按照环境建设“五清楚”要求,即扫清楚、拆清楚、摆清楚、分清楚、粉清楚,发动广大村民开展庭院美化整理,推进连片立面装修和坡屋顶改造,呈现浓厚闽南民居特色。

提升服务惠民生。投入180万元完成通村道路硬化绿化、架设路灯120盏、旱厕改造、人饮工程和电力、通讯线路整治等民生工程,在全县率先推广美丽乡村云平台,在村部建立“一站式”便民服务站,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各项便民服务项目。

四年多整治 古村涅槃

经过四年多的持续提升,大羽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大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民收入不稳定。如今,形成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及白鹤拳文化等多元产业结构,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高于泉州平均水平,村财收入连年翻番。

村容村貌得到巨大提升。大羽村容村貌大变样,群众养成了自觉保洁、维护村容整洁的好习惯,村庄综合整治模式在全省推广。便民服务中心、云平台、卫生所、演武场、旅游公厕、停车场、农家饭店等设施齐全。文化传承方面,以产业化理念做好白鹤拳产业,注册“白鹤拳”商标,开发白鹤拳文化产品。

大羽村以文化盘活乡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全县、全市乃至全省引起了强大反响,先后获得中国永春拳第一村、中国特色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福建省卫生村、福建省生态村、福建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泉州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是闻名海内外的武术文化名村、特色宜居名村,2015年1月被住建部授予全国宜居村庄示范荣誉称号。

漳州市闽南文化 生态走廊示范段项目

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示范段项目北起西洋坪大桥,沿324国道往南,至漳浦县长桥镇海峡花卉集散中心,覆盖面积约60平方公里,总用地面积25574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413平方米,其中新建绿道主线总长25480米,支线长12844米,新建五里亭、檺林、木棉、马坪、甘棠、三古等6个驿站,共13座漳州传统古厝建筑,总投资约3亿元。

项目致力于打造国家花卉产业发展高地、闽南文化生态旅游风景画廊、漳州田园都市富美乡村示范纽带、“百姓富、生态美”的形象窗口。

六大驿站以闽南地区传统民居为建筑原型,按1∶1比例复制,充分挖掘漳州传统文化底蕴,讲好漳州故事,重现漳州记忆。

“文化+生态+产业”

漳州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了研究部署,要求采取项目管理制度化,强化施工全过程管理,严格材料进场关、施工安全关、工程质量关,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2014年5月开工建设,2015年底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

生态环境建设保护。项目严格按五大系统——慢行、绿廊、标识、服务设施、交通衔接进行建设,设置了6个驿站、13座漳州传统古厝建筑、6个停车场、3个自行车租赁点、3个生态厕所;绿道路面全部铺设彩色印花地坪,而驿站中的路面则采用生态胶筑透水石地坪,实现了雨水滞留、渗透的功能。

项目将闽南建筑风格、文化景观、民俗艺术等元素渗透于道路沿线,展示漳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生态走廊建设将发挥“文化+生态+产业”的优势,强化花卉产业集群、旅游产业集群、文创产业集群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国家现代花卉产业发展高地、国际花都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讲好漳州故事,重现漳州记忆”

游客骑行、漫步于片林之中,在感受绿、美、香、彩的视觉冲击,领略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满眼芳菲的醉人风光,体验回归自然、贴近自然、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同时,感受片林在改善、调节、恢复城市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及给市民带来的城市慢生活乐趣。

项目道路沿线两侧为村庄和居民房,全程高差变化起伏较大。相关人士介绍,驿站建设则扩展了驿站功能的多元性,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这个文化展示窗口,产业带动节点,塑造了独具闽南特色的城市风貌。

在传承闽南营造技艺方面,驿站建筑将保有闽南古建最值得保存的原态,从而作为闽南古建筑传承、保护、利用的新方式,为闽南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与传承建设树立标杆、做出典范。

在弘扬闽南文化方面,生态走廊还设有茶艺馆,展现漳州木偶布袋戏、木偶头偶人和微雕艺术世界,建立闽南古厝特色民宿,吸引游客住宿,展示与弘扬闽南古驿道文化、海丝文化、漳绣、八宝印泥、版画、剪纸、漳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南婚嫁民俗、国学思想传习所等等,将闽南文化的精髓部分进行集中展示,使之发扬光大、启迪后人,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民俗文化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