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闽闻·气象
3上一版  下一版4
 
民俗“活字典”200万字记录福州
除夕福州天公作美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年1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俗“活字典”200万字记录福州
被称作“最懂福州的人”;写民俗、唱民谣,50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写下了200多万字的民俗著作;86岁的他参加福州历史文化名城座谈会时突发疾病去世
方老生前致力于传播福州的民俗文化

N海都记者 夏雨晴/文 黄启鹏/图 实习生 高梦洁

感动理由 2016年12月7日,一场关于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座谈会上,86岁的方炳桂讲述老福州12条街道的来历时,突然倒在了椅子上,再也没有起来。消息传出,数十万福州市民网上留言哀思。

他被称作福州民俗文化“活字典”、最会讲福州故事的老爷爷。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他访山踏水、走街串巷,将亲闻、亲见、亲历的福州乡土事情,记载并结集成册。200多万字的民俗著作,留住了属于福州的独家记忆。

他是最接地气的专家,街头巷尾、公园湖畔,很多人都听过他唱的榕城古民谣……“于攀讲处堪称师表,在好人中亦是楷模”,这副挽联是方老一生最好的写照。

翻译福州话 启发他研究民俗

走进方老的家中,开门即见他生前的“工作间”。书桌旁的小白板上,女儿方向红为父亲写下的备忘录停留在“2016年12月7日”。方向红说,父亲和林则徐小学约好,第二天还要去教孩子唱福州童谣。

“他是个特别聪明可爱的老头儿,孩子们都很喜欢他。唱福州童谣、讲老福州的故事,也是他一直很喜欢做的事情。”回忆起父亲,方向红说,虽然走得突然,但父亲始终都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辈子没有留下特别的缺憾。

方炳桂,1930年出生,在父亲开在台江的面饼店里长大。福州评话、婚丧嫁娶的十番音乐、补锅手艺人的叫卖声……童年时期的市井生活,极大地滋养了他以后的民俗研究工作。1951年,他进入福州总工会,从事职工教育工作,也多是和最基层的工人打交道。

当年,普通话在福州还没完全普及,他要给南下干部做福州话翻译。为了将福州方言准确地翻译成普通话,他查阅了大量的民俗资料,并向周围的工人们请教。

在翻译的工作中,方炳桂发现了福州民俗文化的魅力。“爸爸开始走街串巷,挖掘福州的谚语、民谣、民间传说等,然后逐字整理、编纂成书。”方向红说,父亲的民俗研究工作坚持了半个多世纪。

《榕树下》、《乌龙江传奇》、《福州风情录》……据了解,这些年,方炳桂共出版了13部、200多万字的民俗著作,其中,《福州风土诗》还获得了福建省首届民间文学“山茶花”奖。

方向红说,父亲70岁时,手已开始发抖,但为了整理早年搜集的资料,还特意苦学了电脑用法。

年老多病仍工作 生前最爱福州民谣

对民俗文化研究,方炳桂十分严谨,常常为了核查一个说法或者一个史实,到各地走访、考证。为了考证福州肉燕的由来,他跑档案馆、翻地方志、面见民俗专家和肉燕传承人,曾两次跑到浦城,还亲往制作肉燕皮的场所。经过考证,他将福州制作燕皮技艺的时间提前至宋代。

其实,早在1992年,方炳桂就被诊断出肾癌,不过,手术化疗后奇迹般地康复了;两年后,再次发现血液中有癌细胞,他又住院进行了大剂量化疗。2002年,他突然心肌梗塞入院,心脏作了搭桥手术……

在方向红的记忆里,父亲唱的福州民谣别有韵味,深沉、厚重,“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父亲经常在社区、公园给市民唱这些福州最古老的民间歌谣。

这也是方炳桂不断推广的最美的家乡歌谣之一。方向红说:“父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尤其是年轻人知道福州传统的民俗文化,更希望能留下福州的城市记忆。”

此外,方炳桂还凝聚身边的民间文化爱好者,把福州特有的拗九节、立夏节、端午节等民俗恢复起来。2004年,方炳桂看到一张福州妇女提着漆盒赶路回家给父母送拗九粥的老照片,萌生了让拗九节变成孝顺老人的节日的想法。

在他的倡议下,如今,“拗九节”已成了福州人每年固定都要过的“孝顺节”。

生前,他曾说,“我做的都是小事,可是,如果每个人每天都做一点小事,积累起来就是大文明。”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