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林宝珍
他堪称我省中医界国宝级人物。他善温病,20世纪70年代,他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温病,将死亡率从20%降到2.2%。他长脾胃,尤对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病的诊治,疗效卓著,求医者遍及省内外及海外,提出的中医病名“胃痞病”被国家标准采用。上世纪90年代,他在全国率先开展脾胃湿热理论的临床调查和现代研究,研究结果被广泛引用,拟定的脾胃湿热证辨证标准,被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采纳。他还创制了胃炎Ⅰ号、胃炎Ⅱ号、清化饮等院内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他就是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原院长)杨春波教授、主任医师,卫生部临床重点专利、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利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专科学术带头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福建省名中医。
自幼熏染成“浑身药味” 因治疗“温病”声名鹊起
“从9岁开始,长辈便让我背《药性赋》《汤头歌括》《脉诀》和《医学三字经》,从11岁开始跟随家父学识药、配剂、加工、炮制等中药制作技术,后又从家叔习中医。”杨春波说,是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领悟中医“治病要辨证论治,用药也须辨证施药”的奥妙,这也是他在62年的行医生涯中,始终坚持的核心理念。
1969年12月,杨春波被下放到闽北松溪县。那几年正值“乙脑”流行,特别在山区,死亡率极高。“乙脑”在中医学属“温病”范畴,杨春波在省中医研究所工作期间,曾跟随温病学家吴云山治疗过“乙脑”,正好派上用场。他仔细分析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根据不同证型选方用药,并配以针灸,疗效明显。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当地“乙脑”病人死亡率由原来纯西医治疗的20%下降到2.2%,且恢复期明显缩短,无后遗症,这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杨春波也因此名噪闽北。
后来,杨春波结合临床,对“温病”提出新的分类,完善了中医温病学,并完成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内科学》温病条目的撰写。
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即“胃痞病” 且被列入国家中医病名标准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患者因此惶恐不安。在当今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影响下,患病人群逐年增加,该病已成为影响百姓健康的一个隐形杀手。在“乙脑”得到有效控制后,杨春波教授将研究方向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脾胃病的中医研究。
他依据中医古典医籍对“痞病”的论述,结合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的调查,首先提出本病中医可称之为“胃痞病”。这个命名被全国脾胃病学术委员会所接受,且列入国家中医病名标准。他还依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上“虚实相兼”的特点,将其分为气虚湿热和阴虚燥热两种主要证型,并指出“益肾”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作用。他自创的治疗配方胃炎Ⅰ号和胃炎Ⅱ号在临床上均获得良好疗效。该科研成果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三等奖,以及福建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一项。
用流行病学研究脾胃湿热证 在全国领域发出福建的声音
中医所说的“脾”的概念,不仅仅只是一个消化系统,它和很多系统都有关。“脾胃湿热证”除了影响消化系统外,还与循环系统、血液、神经系统等11个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关联。为了找出依据,也即中医所说的“证”,杨春波教授借用现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进行脾胃湿热证临床研究。
1992年开始,杨春波带领团队在全省选取了400多个病例进行对照研究,并得出五点重要结论:①脾胃湿热证具有广泛临床基础,与炎症性疾病关系密切;②脾胃湿热是幽门螺旋杆菌(Hp)赖以生存的体内环境,且产毒菌占优势;③脾胃湿热证是胃肠慢性炎症性病变潜在癌变的信号;④脾胃湿热证是机体对病因应答呈亢进性、失调性的综合病理反应;⑤脾胃湿热证的主要症候有5种,而黄腻苔是判断的金标准等内容。
后来,杨老及其团队的研究结果被广泛引用,其中临床研究的400例资料分析被引用达150次,脾胃湿热证的辨别标准,更是被中国中西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采纳。“在全国中医脾胃领域发出了福建的声音。”杨老及其团队的研究获得很高的赞誉。
中医还需传统的方法来研究 这是中医学术特点所决定的
杨春波教授一直认为,中医的发展,需要探新和实践,也要用传统的方法来研究它。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现在要发展它,首先要强调继承,继承它非常强调的临床实践性。同时,它的目标还要现代化,所以要探新,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来探索它的宏观规律和微观的变化。”杨老说,疾病会发生一些变化,比如温病,叶天士(清代著名医学家,四大温病学家之一)说“热入营,舌必绛”,但从他本人对“乙脑”这种温病临床来看,是“热入营,舌不绛”,多呈淡红舌。另外,脾胃湿热的人,必现黄腻苔。“所以,中医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每个病人的临床表现、症候,探索新的认识。”
这些年,杨老特别重视中医的传承工作。就在2015年1月,面对中医药黄金时期的老中医药专家的退休,他和福建十几名老中医发起创建了“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对他们的学术、经验进行整理、研究和继承,这是全国中医首个传承研究会。
在自己“带徒”方面,作为全国第二、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杨春波教授培养了5名学术传承人、6名硕士生和1名博士生。其中,继承人柯晓,如今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另一名弟子黄恒青是中华中医脾胃病分会常委、福建省中医脾胃分会的主委。省二院脾胃科还是国家脾胃重点专科。此外,杨春波工作室还陆续举办了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省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等,对全国各地的医生进行了500人次的培训。
□老专家的建议
舌苔厚腻不能进补 凉的也要少吃
83岁的杨春波,每周一、四、五的上午都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坐诊,8点准时开始门诊。杨老的病员众多,来自省内外、海外,常常一号难求。对于远道而来又无法挂上号的患者,他总是尽最大的努力,延迟下班,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在饮食方面,杨老的原则就是少食多餐;在起居方面,杨老坚持早睡早起。周末杨老会去公园散步,做一套针对自己长期伏案而独创的“体操”。
杨老特别提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球气候的转暖,湿热的病越来越多,所以不能像过去那样“大补”,特别是舌苔厚的脾胃病人,油腻的不能吃,比如鸡、鸭、猪肚、牛肉、羊肉等。凉的东西也要少吃,比如豆腐、大白菜、白萝卜等。因为太凉会助湿,湿气更重了,不容易褪。
□人物名片
杨春波中医五代传人,主任医师、
教授、博导,福建中医药大学第二人民医院名誉院长(原院长),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专科学术带头人。系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经验传承研究”百名研究对象之一,第二、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世界中联消化病委员会首届会长、名誉会长,福建省名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