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专题
3上一版  下一版4
 
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 我省拟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2017年2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 我省拟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

南平,“万人保洁机制”破解农村卫生陋习
长泰县岩溪镇,村民在公园里休闲聊天 
岩溪镇农村生活垃圾保洁机制形成,生活环境干净整洁常态化
宁德当地通过宣传展板,向村民宣传农厕改造相关知识

N海都记者 陈恭璋

海都讯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工作,将其列为2017年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要内容和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昨日,我省召开全省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工作视频会议。在会上,南平市、莆田市、宁德市、永春县、长泰岩溪镇分别作为典型做经验交流。

据了解,近年来,特别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省积极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一是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投入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资金110亿元,2016年投入21亿元。各设区市均安排了专项资金,其中厦门市、泉州市每年都拿出1500万元对治理成效显著的村庄给予奖补。二是处理设施不断完善。全省929个乡镇中已有564个乡镇和4600多个村建成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82个乡镇建成了垃圾转运系统,部分村庄建立了垃圾处理长效机制。三是环卫意识不断增强。许多乡村通过“一事一议”,发动村民成立专门理事会、设立环卫基金、缴交生活垃圾处理费、建立保洁队伍,对生活污水垃圾进行自治处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四是考核机制不断健全。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考核评价体系和奖优罚劣机制,泉州市本级和13个县(市、区)全部成立了考评机构,对城乡环境卫生工作进行滚动考评。

据了解,我省争取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乡镇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任务。农村污水方面,2017年,全省完成50万户以上三格化粪池建设,365个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的乡镇要在年底前落实土地和图纸、完成征迁动建,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70%以上。

南平市:“万人保洁机制” 破解农村卫生千年陋习

据了解,南平市在宜居环境建设中,抓住“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契机,以农村环境卫生为突破口,实施“万人保洁”工程,打了三年攻坚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农村卫生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索出一条“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城乡联动、共建共享”的农村环境卫生常治长效新路子,“万人保洁机制”成为闽北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张靓丽名片,被称为破解农村卫生千年陋习的“新南平机制”。

一、建立专职保洁机制。2014年开始,南平将城市环卫机制导入农村,建立专职保洁员队伍。2016年全市1630个村已配备了保洁员5439名,配备率100%,配备比达到平均每400人配备1名保洁员。同时,各地还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农村卫生保洁实行市场化运营,全市115个乡镇中有80个乡镇集镇、493个村庄将卫生清扫保洁“发包”给社会环卫公司。

二、建立财政奖补机制。市、县(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按农村常住人口每人奖补30元,其中市本级奖补10元,县(市、区)配套奖补20元。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卫生保洁设施、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维护经费补贴和保洁人员工资,以确保保洁工作的正常运转。

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市级财政拨付农村卫生保洁奖励资金分别为1925万元、1925万元和962万元,县(市、区)配套奖补资金分别为3876万元、4399万元和5002万元。

同时,各县(市、区)还加大对农村环卫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全市建成垃圾焚烧厂、填埋场等处理设施1500个,建设垃圾转运站94个、垃圾收集池1.2万个,购买垃圾收集车5776辆,压缩清运车90辆,垃圾桶13万个,日处理生活垃圾2684吨。

三、建立农户缴费机制。在市、县两级财政投入资金保障保洁机制顺利运行的同时,南平提出了“以政府投入公共服务为主,农民适当付费参与公益事业为辅”的原则。在农村,以行政村为单位,按常住户每户每年60元标准适当缴交保洁费,以推动群众共同参与、共同监督,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共识。

四、建立督查考评机制。南平市共建办专门成立督查考评组,负责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检查考评工作,将考评纳入共建美丽南平综合考评成绩,取得了良好成效。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评价体系,加大考评力度和密度以及考评采取双随机原则。

五、建立奖惩激励机制。南平市专门建立了共建工作专项基金1500万元,其中市本级安排500万元,各县(市、区)各归集100万元,基金集中在市财政专户,由市共建办专项用于包括“万人保洁工作”在内的“六大项”共建工作的考评奖惩。每半年对县(市、区)进行评奖。

对前三名的县(市、区)进行奖励,对后三名且综合评分在60分以下的县(市、区)给予处罚。同时,对行动慢、力度小、重视不够的地区和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整改不力的,由县(市、区)效能办、文明办、共建办予以约谈,约谈后仍整改不到位的,取消文明单位评选资格。此外,“万人保洁工作”还实行单列考评,单列奖励,每季评奖一次。

宁德市:开展农厕改造试点 改变“脏、乱、差”

根据省领导指示要求,宁德市率先开展农村厕所改造试点工作,2016年5月下旬,在屏南、周宁、寿宁、福安等4个县(市)14个村945户开展改厕试点工作,于11月底全面完成,彻底改变了试点村厕所“脏、乱、差”不卫生不文明的现象,并总结形成了一套工作方法,为全市铺开农村改厕工作提供参考经验。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位是关键。试点工作启动后,各试点县(市)将农村改厕试点工作作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明确了各乡镇、各试点村的工作任务及完成时限要求。市、县(市)、乡镇、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切实把改厕任务和责任落实到村、到户、到人,形成了由“一把手”牵头抓、住建部门具体指导、专人负责跟踪推进的工作机制,为改厕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统筹规划、科学指导是引领。宁德市改厕试点工作涉及4个县(市)14个村,各村人口规模、经济条件、聚居程度、地理地貌等差异较大,改厕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不尽相同,存在一定的工作难度。为加强技术和施工指导,市、县住建部门在第一时间编制了《宁德市农村厕所改造技术指南》,并深入一线因地制宜指导改厕工作开展,确保了改厕工作不走样。

三、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是前提。乡(镇)党委、政府作为改厕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者,在指导村组织落实改厕方案上,主要起到基础性作用。根据试点工作实际情况,当地创新了一套工作方法。一是科学制定补助标准,做到补助形式合理可行,补助标准公开、公平。二是推行统一采购模式。对一体化化粪池、便器、建材等必备材料,通过批量化购买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三是建设标准不一刀切。在确保有三格化粪池、便器、卫生间围合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鼓励农户根据各自的经济能力对卫生间功能和美观方面进行提升。四是认真夯实工作基础。对改厕户进行深入、细致的摸底,登记造册,对改厕施工进行全程跟踪监督,对施工的每个程序进行拍照存档,既作为补助的依据,也保证了改厕质量。

四、宣传发动、群众参与是基础。农村改厕是建设美丽乡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改善群众自身的生活环境、保障身体健康的基本需求。各试点县(市)在宣传好、教育好、引导好群众,增强广大群众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上做了大量的工作,激发群众热情,使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一是通过采取张贴宣传画,制作展板、宣传栏等方式,开展改厕科普知识宣传,让群众对改厕改水的内容有清晰的认识。二是通过建设一两个改厕示范点,算清经济账、劳力账,让群众直观了解改厕好处,形成带动和辐射效应。

五、奖罚分明、激发动力是重点。为促使改厕工作落实到位,市里每年安排1000万元奖补资金,并出台了《宁德市农村改厕改水工作督查方案》,由组织部门和住建部门牵头,建立逐级督查工作机制,将各县(市、区)党委、政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评查检内容。

六、建管并重、完善机制是保障。“三分建、七分管”。为做好农厕及污水处理单元的日常维护管理,各试点县(市)通过实践,摸索出散户实行“自用、自管”,村集体实行“农户+专业”的管理模式,建立化粪池定期清掏、处理单元杂物及时清理等各项管护制度,提供相应的资金保障。同时,广泛宣传卫生厕所使用的注意事项,形成文明使用共识,实现农厕长期、有效运行。

今年年初,宁德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农村厕所改造及污水处理专项行动(2017-2020年)的实施方案》,并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状,拟用四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市2134个行政村的改厕任务,细化分解了2017至2020年各县(市、区)改厕改水年度任务。目前,各县(市、区)正组织力量,按序时全面推进改厕工作。

长泰县岩溪镇:垃圾不落地乡村更美丽

岩溪镇辖11 个行政村和2 个居委会,人口4 万,是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生态镇。近年来,岩溪镇以转变人的行为习惯作为重点,以优化垃圾收集方式为着眼点,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长效管理机制,初步实现农村“垃圾不落地”。

2014 年岩溪镇试行“垃圾不落地,家园更美丽”的做法,广受宣传,目前正在全县推广实施。

一、解决好资金从哪里来的问题

当地通过财政补助、镇级配套、村级自筹等三个渠道来解决,由县、镇、村三级各承担三分之一。全镇每年投入垃圾处理专项经费约400 万元,基本可满足全年垃圾处理日常费用。

在财政拨付方面,县财政每年以村为单位,按农村人口数每人每年20 元的补助标准拨付。在乡镇配套方面,按1∶1 比例,与县财政配套投入,每个农村人口数每人每年配套投入20 元,每年累计投入垃圾处理专项经费150 多万元。在村级自筹方面,镇区所在地参照县城区垃圾收费标准,向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各类营业场所、外来人口等收取生活垃圾处理费。

二、解决好垃圾往哪里去的问题

在全镇范围内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达100%,转运率达100%。

户分类,由农户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负责自家卫生保洁。村收集,由各村负责聘请保洁员,配备电动保洁车,在每天两个固定时间段,采用响铃、车载广播等方式,按片区、沿路线挨家挨户,将垃圾收集到镇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同时,各村均建设1-2 个建筑垃圾专用填埋场,实现建筑垃圾就地消化。基本实现可降解垃圾不出村,垃圾转运量比原先减少50%以上。镇转运,由镇政府负责将村收集的垃圾转运到县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村庄内垃圾日产日清,村庄外垃圾及时清理,集中堆放的垃圾当天转运,实现长年保洁。县处理,由县垃圾填埋场负责免费处理乡镇产生的垃圾。

三、解决好长效机制该怎么建的问题

全镇各村均按省里要求建立起“六个有”长效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常年保洁队伍、公共基础设施、定期检查验收等方面下功夫,确保各村环境卫生常保洁、不反弹。

在保洁队伍建设上,镇政府设立环卫站,每个村都按每千人配3 名专职保洁员的标准,建立一支常年保洁队伍。全镇共配备镇村级保洁员105 人。在环保设施建设上,根据垃圾量,建设标准的压缩式中转站,配备专用垃圾运输车、洒水车、扫路车。新购置各类垃圾处理设施设备,由县财政按政府采购中标价的50%给予补助。在监督制度建设上下功夫,把农村垃圾治理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绩效考评、评先评优、效能问责范围。

通过近几年农村垃圾综合治理,长泰县岩溪镇农村环境卫生大变样。对此,当地政府介绍,他们将深入推进全省宜居环境建设,巩固提升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成效,在更高层次上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岩溪。

莆田市:共建共治以评促改

近年来,莆田市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从去年10月起,为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当地以共建美丽乡村为抓手,全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村参与率、村民垃圾处理费收缴率和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95%以上。

一是出台政策,抓实治理工作。莆田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共建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制订了《农村污水垃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各县区、乡镇也相应出台了实施方案,成立了四级共建机构。每年投入市级考评资金1000万元,每季度兑现奖惩。

二是配足设备,补齐设施短板。目前,全市已配备环卫车辆383部,建成生活垃圾压缩式转运站59座,平原每个乡镇有1-2座垃圾转运站,山区乡镇全部配备压缩式运输车。今年全市计划新建18座、改造6座生活垃圾转运站,实现垃圾转运站全覆盖,并投资5200多万添置环卫车辆。

三是分类收集,促进垃圾减量。建立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机制,每300-500人配备一个勾臂式垃圾箱,县区对乡镇垃圾转运站统一建设、运营及管理。推行垃圾分类,已有一批村实行垃圾干湿分离及分类收集处理,湄洲岛全域建设“垃圾阳光堆肥房”。

四是常态清扫,改善人居环境。每季度发动农村干群开展卫生大扫除,仅去年第四季度全市就共清理陈年垃

圾1.5万多吨。加强清运能力建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组建镇、村保洁队伍,对主次干道、村庄分别实行不低于12小时、8小时的保洁,对河道、沟渠也实行动态保洁,每个镇、村均配备了卫生监督员。

五是典型带动,推广先进经验。要求每个乡镇每年抓不少于2个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垃圾治理方面,秀屿区、湄洲岛采取环卫市场化运作,荔城区、城厢区成立国有公司统一聘用保洁人员、统一清运、统一监管,涵江区、北岸管委会采用PPP模式开展农村垃圾保洁、收集、转运,仙游县将所有垃圾转运站的运营、管理作为工程包按PPP模式运作。在示范点方面,荔城区后黄村从卫生保洁、古村落保护入手,植入文化和产业,该村已接手为浙江等地做美丽乡村的规划方案;城厢区云峰村的“土专家”挨家挨户摸底后自行设计管网收集污水;涵江区白塘镇建立巡查、互查、暗查“三查”机制。

六是观摩考评,提升工作成效。市里每个月轮流到县区召开共建美丽乡村现场点评会,每半年组织全市观摩检查。出台了《莆田市共建美丽乡村考评办法》和《考评细则》,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考评体系,实行“每月一考评、每季一评比一奖惩”。

下一步,当地将全面巩固已经形成的工作机制,全力以赴主攻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并继续强化领导,创新投资、管理模式,推进清新福建、美丽莆田建设上新水平。

永春县:多种工艺结合破解农村污水垃圾处理难

永春县结合农村污水排放特点与污水处理工艺特点,采用多种工艺结合的形式,可弥补单种工艺上的缺陷,有效实现降低建设成本与运行成本,保证出水水质稳定。目前,移交的64座污水设施建设较完善、运行较稳定、工艺较典型的案例有:

1.岵山镇北溪村污水处理。采用“厌氧水解+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处理工艺流程依次为:收集管网→格栅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生物接触氧化池→斜管沉淀池→排放,部分污泥回流至生物接触氧化池再利用,有效减少污泥排放量。设计处理规模250吨/天,投资190多万元,于2016年1月18日建成投入运行,运行费用0.35元/吨。服务人口2500人,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简称污水厂排放标准)的一级B标准。该设施设计地埋式,不占用地面部分空间,有效减少噪音污染。

2.岵山镇茂霞村(广场旁)生活污水处理。采用“厌氧水解+好氧处理(微动力)结合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处理流程依次为:收集管网→格栅池→厌氧池→好氧池→人工湿地→排放,2014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行,服务人口600人,出水水质执行污水厂排放标准的一级B标准。

该工程采用垂流式人工湿地,可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氮、磷,与微动力处理系统结合,有效避免了微动力处理系统对脱氨除磷效果较差的短板,是国内目前较通用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

3.岵山镇茂霞村(古寨旁)生活污水处理。采用“厌氧水解+好氧处理(微动力)结合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处理流程依次为:收集管网→格栅池→厌氧池→好氧池→人工湿地→排放,2015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行,运行费用0.25元/吨。服务人口600人,出水水质执行污水厂排放标准的一级B标准。

4.五里街镇大羽村生活污水处理。采用“厌氧水解(无动力)结合气动氧化沟”处理工艺,处理流程依次为:收集管网→格栅池→厌氧池→气动氧化沟→排放,2013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行,服务人口200人,出水水质执行污水厂排放标准的一级B标准。

5.吾峰镇枣岭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采用“厌氧水解(无动力)结合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处理流程依次为:收集管网→格栅池→沉砂池→厌氧池→人工湿地→排放,2014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行,服务人口400-500人,出水水质执行污水厂排放标准的一级B标准。无动力工艺因其工艺特点仅适用于小规模处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