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记者 郑靓
海都讯 近日,北京一80后美女行长涉嫌伪造16.5亿元理财产品,引起不少福州市民对银行员工私售“飞单”现象的关注。
“飞单”,一般指银行工作人员利用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私自销售不属于银行的理财产品,或非银行授权和代销的第三方理财机构的产品,从中牟取高额佣金。对于投资者来说,“飞单”少了银行严格的风控,投入的钱,很可能就打了水漂。那么,如何识别“飞单”呢?
市民王女士说,自己长期在家附近的银行网点买理财产品,和网点人员都很熟悉,基本是“工作人员推荐啥,我就买啥”。
“买理财时,凡是被要求向个人或第三方账户转账的,就得提高警惕。”业内人士陈女士说,市民可通过关注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或银行代销产品的发行机构账户来辨别,“也就是查看业务办理回执中的收款账户和自身的账户明细。”
“事实上,理财产品是有‘身份证号’的。”陈女士说,银监会要求银行发售普通个人客户理财产品时,须在宣传销售文本中,公布所售产品在“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的登记编码。
据介绍,该编码具有唯一性,是市民判断产品是否合法合规的重要依据,一般是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编码。市民可以登录中国理财网,输入这个编码查询。
而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则可通过银行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查询。“凡是无法通过中国理财网、公示代销产品清单查询到的产品,均应高度警惕。”陈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