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业教育界有“国赛”之称的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拉开帷幕,福建工业学校又有林楷等7名学生代表福建省参加汽车、机械、信息等4个项目的比赛。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全省、全国各级技能竞赛上屡创佳绩,近三年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33人次、国家级三等奖以上20人次,总成绩多年位居福建省中职校前列。
同学们过硬的专业技能带来的是高质量的就业,毕业生“挑企业挑岗位”在福建工业学校已经成为常态。5月25日举办的顶岗实习学生供需见面会,学校精心筛选了210余家大中型企业、6000多个岗位,学生人均4个以上单位岗位供选择。学生就业情况调查表明,就业率、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率、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均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福建工业学校的学生缘何未出校门就练就了一身硬功夫?在众多院校中成为世界名企抢手合作,吸引家长和学生的“香饽饽”?
思路决定出路:找准定位 科学治校
今年年初新组建的福建工业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学习领会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福州举行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所提的职业教育发展“六字诀”香、亮、忙、强、活、特要义,并根据福建工业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发展提出了“四字诀”,那就是精、优、特、强。
福建工业学校林俊标校长阐释说,福建工业学校的定位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和福建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立足第二产业,发挥学校传统优势专业的作用,不断发展服务第三产业的专业。学校近年来不断改造升级传统优势专业——提升传统的数控加工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不断创新,以岗位为导向,与知名企业强强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或订单式培养,打造独具特色的专业——汽车专业;围绕福建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互联网+对提升人才素质的需求,打造出学校的优质特色专业——信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优化师资,打造强势专业——城市轨道交通和电子商务。
“办学思路有了,要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和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建设一支出色的师资队伍和与知名企业建立强强联合。”林校长表示,福建工业学校将在加强教师专业技能、业务素质、班主任管理三大能力上下足功夫,采取“量体裁衣、各具特点、校企联合、名师引领”的培养培训方式,让每一位老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道,为职业教育奉献智慧与汗水。通过与知名企业宝马、东南汽车、福建渃博特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强强联合,实现学生体面就业。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开启新篇章
福建工业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毕业生胜任企业岗位的能力,坚持与示范性高职院校强强联合办学,搭建学生多元成才的立交桥。去年9月份,作为示范校建设重点专业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原有与通用汽车合作开设“AYEC”项目基础上,升级为更突显订单培养特色的“ASEP”项目。据了解,此前学校已与宝马集团、东南汽车、通用集团等知名企业强强联手,建立多个“订单班”项目。目前,在校内已经建有全省职业院校唯一一个宝马集团BEST培训基地、全省唯一上海通用汽车AYEC项目培训基地、全省最大规模的福建省机械行业公共实训基地,在全省职业院校中率先成立动漫双工作室和新能源汽车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
福建工业学校副校长杨尊东介绍,学校主要围绕十大支柱产业建设专业,对接产业需求,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标准对接。“比如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增设3D快速成型技术方向,机械制造专业增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方向,且均采用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此外,还与东南汽车联合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办的“地铁班”已经有十年的时间,学校投入巨资,引入与福州地铁同型号设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室,为福州地铁建设储备人才。不久前福州地铁公司就招聘了“地铁班”的25名学生。
德育互动新模式:线下精彩线上精准
“中职教育的活力源泉在于培养出技能水平高、职业道德好、后续学习能力强的技能人才。而要让中职生学会技能,学会求知,学会做人,首先要让他们抬起‘头’来,让他们感到有自信、有希望。”余梅英副校长说。
来到“职校英才特色创新班”——2016级汽修8班,你会看到墙上红红的大字“见到他人就要叫,见到他人就要笑,见到垃圾就弯腰”。据该班班主任谢李铭介绍,这几个大字时刻提醒班上学生,对人要有礼貌,对自己要自信,对环境要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融入班级,化为学生行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加学生自尊、自信和凝聚力。
学校倡导学生自我管理、班主任跟班管理制度,生管老师与学生同住,设有跆拳道等20多个社团组织,每年举办文化艺术节、技能节、社团展示节、心理健康月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学校不满足于线下活动的精彩,还不断创新德育载体,加强德育新媒体建设,开发了学校微网站和“工校德育”网站,通过网站的互动平台与学生进行即时的德育互通,开展心理咨询、法律知识普及及就业指导等线上精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