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P08版:城事/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归乡华侨建“百廿间”大厝
后黄南洋风情村获评创客示范基地
新闻搜索:

3上一期  下一期4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7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归乡华侨建“百廿间”大厝
涵江江口镇的林氏大厝,结构精美,空间格局灵活,清时在明末莆籍官员林嵋故居上扩建,前后历时十三年
林氏大厝鸟瞰
主屋为清代建筑形制古民居

N海都记者 唐明亮 文/图 通讯员 贾国民

海都讯 莆田涵江江口镇是莆田市的著名侨乡,自古就是集市、商贸发达的地区,这里还出了不少人才,特别是善于经商的巨商,他们在外经商赚钱后,便在江口老家盖起了大厝,其中江口旧街中段之北的林氏大厝尤为出名,人称“百廿间”,至今已有200多年。近日,江口林氏大厝被列为福建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主屋殿内墙上可见“聚興”商号印记

林氏大厝位于江口镇刘井村凤门巷,沿着大门走进,是古厝的主屋殿,虽然看起来非常破旧,但殿内墙壁上仍可以看见写有“聚興”商号印记。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林氏大厝共有120个房间,俗称“百廿间”,它由著名富商林植亭在明代监军给事中林嵋故居的基础上,扩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前后历时十三年建成。

“说起富商林植亭,就要提起林嵋了。”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林嵋是崇祯十六年的进士。清顺治二年(1645年),兴化城被清军攻破,林嵋部分族人为避兵灾,从江口通应港乘船漂泊重洋,远渡印尼谋生。

林氏家族在印尼从事商贸和工艺行业,在外打拼四十多年。后来林氏家族从印尼回归故居,一直从事工艺和商贸行业。江口林氏“聚興号”工艺、商贸不断发展,特别是族人林植亭,他将本地的土特产桂圆干行销至湖南湘潭及广东等地,生意越做越红火,在清乾隆时富甲一方。之后,他大兴土木,建造了结构精美的120间大厝,聚族而居,至今已有230年。

大厝内传承景泰蓝工艺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林氏大厝坐西南朝东北,为五进合院式建筑,大厝的建造和总体布局经过精心的设计,中轴线为五进五大厅,两边各有护厝及重护厝,重护厝外左边有书亭,供子弟读书之用,右边建祠堂。

中轴五进厅堂间与廊厅相接,各进殿堂逐渐抬升,构成了灵活的空间格局,有利于采光和空气流通。为了防盗,各个天井上原来都有安装铁条网,每根铁条有拇指粗。

“在这座古民居内,还有世代传承的‘林氏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保留着明代宫廷珐琅技艺的精髓,被业界誉为‘南方景泰蓝’技艺。”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明朝末年,莆田籍官员林嵋、林兰友等人率众抗清,失败后暂避江口,明朝皇室人员及随迁御工也避难于此,景泰蓝这门北方传统工艺,在莆田林氏家族开始了数百年的传承。

据莆田景泰蓝大师林辉介绍,林氏大厝是他从小的住所,今年初,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被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准备在明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下一篇4